中国发布|“幼小衔接”明年9月全面推行 专家:课程“游戏化”须防形式快乐内容肤浅


中国发布|“幼小衔接”明年9月全面推行 专家:课程“游戏化”须防形式快乐内容肤浅
文章插图
中国网12月17日讯(采访人员 刘佳)2022年秋季学期起,“幼小衔接”工作将全面展开。小学该如何对待“准一年级宝宝”?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幼小衔接”课程应注意什么?16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召开北京市幼小衔接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专家、一线教师通过讲课、观课、评课的方式共同探究“幼小衔接”的有效打开方式。
专家一致认为,“幼小衔接”重在家校合力。一年级教师要发挥好“引桥”功能,从幼儿心理、生理需求入手,通过家校配合,共同完成幼升小过渡。“幼小衔接”课程在注重游戏化的同时,谨防形式快乐内容肤浅。
唱跳说画 用“宝宝”能懂的方式学知识
“Sharing the chocolate with your friends and tell me the number you used with.(跟你的好朋友分享巧克力,并告诉我你们用到的数字)”听着有趣的故事,手持故事卡片,跟同伴互动游戏……英语教师朴莉莉的课堂,俨然变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这是一堂来自万泉小学一年级的常规课,课程主题是《Happy Sharing》。课堂上,孩子们将以游戏的方式互助学习,其中不仅会用到英语词汇,同时也会将数学知识穿插其中。在互动趣味中,打消“小豆包们”的课程陌生感。在万泉小学,这样的幼小衔接学习方式随处可见。

中国发布|“幼小衔接”明年9月全面推行 专家:课程“游戏化”须防形式快乐内容肤浅
文章插图
12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互认生字卡片。 校方供图
在“北京市幼小衔接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万泉小学的3名学科教师分别带来了《大小多少》《古人计数》《Happy Sharing》语数英课程。语文课上,以边唱边跳看字卡的方式认识汉字;数学课上, 用动手摆弄的方式了解计数方式;英语课上,以交流游戏的方式用英语说出数字。老师们针对小一新生们的认知规律,将授课方式“低龄化”,让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收获趣味,更吸收知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孩子们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朴莉莉表示,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是在活动中感知、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和授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并融学科育人于语言学习之中。
“零起点”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在严防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幼小学段间的无缝过度与衔接?对于小学而言,教学必须“零起点”,但准备工作却要做到“全方位”。对此,万泉小学副校长金毅表示,教学准备必须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建设、家校配合。
上课时间长,午饭推迟吃,午觉时间短……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些小事并不小。从2007年开始,万泉小学便从环境适应、家校配合、课程构建等角度,开始进行“平稳过渡一年级”校本课题的研究,打消家长疑虑,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孩子的幼小衔接是三方合力的产物,家长和教师要从6大方面予以关注——新的心理状态、新的家校课题、新的养育目标、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家校关系、新的生活规律。
在环境适应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同时加以个性化陪伴与引导,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同时,家长也要积极传递正面信息并信任孩子。在学习方面,金毅认为,一年级新生辨别视觉、听觉刺激的能力还较弱,精细动作能力不够,视觉、动觉发育还不够完善,均会导致听课、写字等方面的困难与不适应,从而产生一些障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零起点”教学就是要系统而全面地为一年级新生建立一个能够影响其一生发展的学习原点,通过营造“倾听、质疑、表达、反思”的课堂文化,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目的。面对“零起点”教学,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知识不是一学就能学会的,要学会放慢脚步,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巩固的过程,才能把碎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框架,融会贯通,做到真正的“学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