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李娜: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评析( 二 )


其一 , 立意新 。
诸多获奖的作品往往能打破陈规 , 立意新奇 。 例如《涸辙鲋小 , 莫嘲禹门浪高》一文 , 别出心裁 , 将《红楼梦》中宝黛钗等人在封建社会中不同的人生选择与“涸辙之鲋不惧禹门浪高”联系起来 , 富于哲思 , 立意新而深 。
《高贵而又遗憾的<红楼梦>》一文标新立异 , 一方面承认《红楼梦》艺术上的价值略高一筹 , 另一方面又认为《红楼梦》曲高和寡 , 其受欢迎程度远逊于其他三大名著 , 并挖掘其中缘由 , 颇有见地 , 文笔也较老练 。
其二 , 标题新 。
优秀的作品不仅胜在其内容 , 也胜在其形式 。 《红楼一曲最殇情》一文设置了四个小标题 , 即“红楼”“一曲”“最(醉)”“殇情” , 巧妙地将文章的四个部分结合在一起 , 且与主标题相呼应 , 使得全篇紧密连贯 , 别致精巧 。
【李娜|李娜: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评析】
李娜|李娜: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评析
文章图片
戴敦邦绘探春
《说说探春的大与小》一文 , 每将“大”和“小”对举并出 , 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思维 , 也透露出作者的匠心 。 又如《聚“蕉”红楼》一文 , 运用谐音艺术 , 聚焦于《红楼梦》中的芭蕉意象 , 标题与思路均新颖而巧妙 。
其三 , 语言新 。
征文中的佳作语言也是笔下生花 , 超凡脱俗 。 《问西风》一文以“西风”贯穿全篇 , 借助“西风”和“熙凤”的谐音 , 文字不俗 , 悲情满溢 。
《携“脂批” , 登“红楼”》一文 , 从人物、场景、情节、真假四个角度来谈脂批的作用 , 最后以联结篇 , 颇具新意 。
《芳情只自遣 , 雅趣向谁言》一篇 , 对妙玉的理解独抒己见 , 不同凡响 , 文笔亦属优等 。
此外 , 中学生在小说人物、主题、情节等层面分析文字确实可圈可点 。 一方面 , 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 还是对文本主题的阐述 , 亦或是对艺术表现的发掘 , 中学生作品对《红楼梦》中经典场景提及次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

李娜|李娜: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评析
文章图片
《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11期
相关解读与分析 , 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把握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 更深刻地感受书中精彩的场面描写 , 从而提升阅读经典文本的能力 。 另一方面 , 中学生作品每每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意识 。
有的同学在文中讨论《红楼梦》为什么不能碎片化阅读的问题 , 这正透射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初见成效;另外一些作品从纵向命运进程分析人物形象 , 表明这部分同学已经初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理念 , 甚至勇于对“碎片化阅读”表达自己的否定性意见 。
三、存在问题、原因及改进建议
通览中学生组全部稿件可知 , 目前中学生对《红楼梦》原著的阅读与解析 , 既表现出清新、浓情、别致的一面 , 也存在一些偏狭、浅显或过于成人化的现象 。
概而言之 , 主要体现为重人物分析、主题探究、情节评鉴 , 其中也渗透对情节主线、生活细节的理解和评析 , 但语言鉴赏、生活习俗等关注偏少 。 究其原因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李娜|李娜: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作品评析
文章图片
顾炳鑫绘宝玉黛玉
一是与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关 。
《红楼梦》关涉清初社会的方方面面 , 中学生的阅读乐趣在于小说的故事性 , 所以对处于故事中心的人物产生浓厚兴趣 。 获奖的中学生群体年龄多在15-17岁 , 出生于2005年的占71.88% , 正是二八芳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