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家教论说”之五十二:《儿童消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二 )


比如 , 近来媒体热议的轮奸恶性事件的主人公 , 还是一个未成年人 , 家长就送给他高档轿车 , 从小就享受贵族的腐化生活 , 能不堕落吗?能不沦为胡作非为、胡作非为的“衙内”吗?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 值得一些家长警惕 。
家长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对儿童的物质消费 , 都是在“养” 。 而任何的“养”都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 , 都是包含着、渗透着“育”的因素 。 “养”和“育”是密切结合的 , 从来不是相互脱离的 。 “养”中有“教” , 而“教”多种情况是在“养”的过程中实现的 。 “养”中的“教” , 不是正面的 , 就是负面的 。 没有“育”的因素的“养” , 是不存在的 。
家长的消费意识决定孩子的消费结构
家长的消费意识和儿童的消费结构 , 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 比如 , 赶时髦、相互攀比的消费动机 。 别人家孩子有的 , 我的孩子要有;别人家的孩子没有的 , 我家的孩子也要有;用“高档” , 穿“名牌” , 追求高消费 , “不买最好的 , 只买最贵的” 。 以孩子的高消费抬高家长的身价 , 这是典型的小市民的思想意识 。
再比如 , 重视物质、轻视精神的消费心理 。 只重视孩子的吃喝穿戴 , 忽视孩子知识学习、智力开发、特长发展、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 。 这样的消费 , 会助长儿童的虚荣心 , 不思进取 , 心理、智力发展落后 , 滋长贪图享受的心理 。 钱花得不少 , 却没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 , 家庭的经济收入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用于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 , 如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开支 , 叫做“生活资料”;二是用于改善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消费开支 , 如用于提高生活品位的消费开支 , 叫做“享受资料”;三是用于家庭成员的智力开发、更新知识、发展特长等方面的开支 , 叫做“发展资料” 。 如果三种资料使用得当 , 就会充分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 , 有利于家庭成员提高生活质量 。
同样的道理 , 儿童的消费一般也是由这三部分组成 。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 有的家庭给儿童的消费在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偏差 , 儿童的食品、服装消费比重过大 , 给孩子的零用钱过多 。 也就是说 , 在儿童的整个消费中 , “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大大超过了发展资料 。 长此以往 , 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 应当给予调整 。
把教育投资的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给儿童进行消费 , 家长还要注意做到动机和效果的一致 。
有的家长给孩子进行消费 , 动机应当说还是好的;但效果并不理想 。 比如 , 有的家长为了满足孩子对玩具的需要 , 给孩子购买了太多的玩具 , 家里到处都是 , 就像是个玩具店似的 。 结果 , 孩子只是对少数几种玩具感兴趣 , 百分之九十的玩具长年处于闲置状态 , 既浪费了资源 , 也会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挥霍浪费的不良影响 。
而玩具精一些 , 少一些 , 既能充分发挥玩具的效益 , 孩子也会很爱惜 , 有助于培养孩子爱惜财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
再比如 , 有的家长不问孩子乐意不乐意 , 有没有兴趣 , 就自作主张 , 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 。 实际上 , 孩子并不感兴趣 , 根本不好好学习 , 而半途而废 , 中途退费又很难 , 很多钱财都打了“水漂儿” 。 不仅浪费钱财 , 还有可能因此而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 。 像这样做 , 实际上就是花钱帮“倒忙” 。 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 再去报班 。
还有一些有钱的家长 , 看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无心读书学习 , 在国内参加高考无望被录取 , 为躲避国内的高考竞争 , 不顾孩子自身的条件 , 不惜重金 , 送孩子到国外“镀金” 。 心想 , 孩子到国外 , 换个环境 , 可能会好好读书学校 。 家长没想到 , 外国也不是不思进取孩子的“天堂” , 孩子到了外国照样还是不好好读书学习 。 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无人监管 , 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 比阔气 , 比花钱 , 肆无忌惮 , 挥霍无度 , 花天酒地 , 吃喝玩乐 , 极个别的吸毒、杀人、违法乱纪 。 不仅家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了“水漂儿” , 还把个好端端的孩子给毁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