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思|家庭教育里的“授之以渔”( 三 )


另一个习惯,和时间有关。大家觉得“迟到”这件事情是会遗传的吗?其实也不是遗传,就是会互相影响从而养成习惯。大家身边肯定见过这样的朋友,不论约什么,一定会晚十几分钟,也不会太多,但永远不可能准时。我一度非常不理解这种情况,因为我的父母是永远会提前10分钟到的那种人。我妈对时间的控制精准到什么程度呢?我上初中时学校就在我家楼下,放学步行5分钟到家,我妈站在厨房阳台上就能听到下课铃。所以我妈会固定在听到铃声看到有学生开始出来的时候开始切菜,这样等我进门饭菜正好出锅,误差不超过5分钟。诶这时候可能有个问题,如果你放学回来晚了呢?放心不会,我会在晚自习结束前2分钟开始收拾书包,确保铃声一响我在全校前5名冲出大门。
所以你看,以分钟为单位管理时间,也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守时,是实现精准自我管理最基础的要求,而一旦守时成为习惯,你会被所有人在心中默默插上一个“靠谱”的标签,同时又能真正获得支配时间的自由。
最后一个习惯,涉及选择。说到我童年经历的一个特别之处,爸妈常常会举一个例子,说我一到考试前几天,总是要请假,然后直接去考试。为什么呢?是因为考试前几天往往是疯狂机械复习的时间,在学校只会第一百遍默写古诗文,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好学了,所以我总是说不想上学,然后他们就会帮我跟班主任请假。最夸张的一次是中考二模之前,我爸说要带我去旅游,我想反正一模成绩挺好的,那就走吧,于是旅游一周。因为这些请假对成绩并没有什么影响,我的班主任们也都欣然接受了。
这似乎是一个演练,告诉我只要我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偶尔出格一点儿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前提是自己要承担这个结果。
不过在这种选择中,胆子更大的似乎是我的父母。我觉得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听凭一个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自行决定人生大事。然而回想一下,我的求学和求职之路,又似乎完全是我自己决定的。
升初中时,我不想去全市最好的初中,只想去楼下的学校,我爸妈觉得这个学校也不差,就这样吧。结果是我初中三年稳定的保持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当鸡头的感觉太好了,充分建立了自信。升高中时,省里的重点中学来地方招人,我拿到录取后觉得实在无法放弃每天吃到我妈做的饭,于是还是留在了市里。我劝服家里的理由是我打算学文科,省里的学校都是搞奥赛的,我去了也没啥用。他们觉得有道理。结果也很不错,我以市文科状元、全省第二的成绩考进了北大。
当然,故事如果一直这么顺利,那肯定是一部烂剧。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在完全不知道光华是教什么的情况下,抱着一种考这么高分不能亏本的心态,报了这个录取线最高的专业,结果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毫无天赋,没有点亮任何技能点。然而这毕竟是我自己的选择,爸妈并没有逼我“XX系没前途,还是要读商学院”,所以自己走进去的坑,跪着也得自己爬出来。怨天尤人的心态就不会存在了。
我横冲直撞地寻找自救的方法,跑到艺术学院修双学位,去美国读艺术管理硕士,毕业后又一门心思想做博物馆教育这样一个冷门的行业,千方百计找到了现在的公司涂思美育,在一个创业团队中摸爬滚打了五年,居然公司还活着自己也没有跳槽。而且每天早上醒来,脑中都不会蹦出“不想上班”四个大字,还收获了一群不仅是同事、也是志同道合同伴的朋友。每一步回想起来,都是惊险万分、几乎没有任何planB,面前是一片大雾,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答案,只能勇往直前。在这样一连串的选择、为选择承担责任中,我成为了一个成年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