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导文件 , 也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依据 。 人才培养方案科学与否 ,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 因此 ,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科建设和专业规划要综合考量的问题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 ,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以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引领 , 通过跨学科实践与知识共享 , 创新跨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 , 这给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优化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高校专业建设要基于社会、企业的迫切需求 , 结合地方特色 , 谋划特色课程 。 具体到设计类专业而言 , 一方面 , 要加强跨专业整合课程建设 , 设置系列跨专业选修课程 , 供学生选修;另一方面 , 要加强工作室专题课程建设 , 坚持与教学改革同步推进 , 在品牌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下设置跨专业、跨年级工作室专题课程 , 灵活配置专业方向 , 实现专业融合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 , 应充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 加强设计与科技的融合 , 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转变为“教师、学生、教材、数字信息多媒体技术”四要素 ,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 例如 , 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人工智能、虚拟和混合现实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 并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线上教育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等 。 整合不同专业的软硬件教学资源 , 在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实践过程中运用 , 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 深化“实践创新”教育理念 。
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开展
基于实践经验 , 采用项目(Project)模块代替课程教学 , 在课程中以某一实际设计或虚拟设计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 符合设计类专业教学发展需求 。 由于设计类学科强调知识与能力交叉 , 必须形成“资源汇聚、人力聚合、协同创新”三位一体的格局 。
【目标|以“跨”的思路设计 以“融”的思路培养】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 , 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出更高质量的行业应用型人才 。 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跨专业、创新型、多元化育人模式 , 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 “艺工”融合、引企入校等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正是设计类专业特色创建的核心 。
校企要加强沟通协作 , 在达成一致目标的基础上 , 努力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学体系 , 培养同时掌握人文艺术、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等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 对高校而言 , 要注重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管理、夯实条件保障、激活教学组织 , 来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 同时 , 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 , 需要考虑各项协同因素 , 给予充分支持 , 在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时 , 还需明确量化标准 , 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 。
实现产教研的深度融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 , 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应坚持产、教、研结合的原则 , 综合考虑设计类职业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要求 ,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 构建“设计整合+专业融合+模块统合”课程体系 , 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
新文科的发展 , 强调专业课程重组 , 为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机制和教育资源 , 达到知识拓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 。 对设计类专业来说 , 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跨专业协同育人、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 。 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多元化课程的深度融合 , 使相关学科知识在课程教学层面实现整合 , 在教学中达成专业知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知识复合交叉运用的目标 , 最终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