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体育成为“第一学科”?北京这些学校的体育运动有了新变化

本文转自【首都教育】;
“四(5)班加油!”“李老师加油!”随着《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日前,北京中小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锻炼热潮。与以往不同的是,采访人员发现,更多的老师们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其实,此次《方案》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考核评价的转变,体育成为了“第一学科”。
理念变了 关注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以往,师生家长都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业压力和种种原因,体育锻炼一直不受重视。一般都是到初三需要参加体育中考前,学生开始备考,突击跑一跑,投一投,学习的体育项目也多是围绕考什么学什么来开展的。现场考试应试体育倾向和唯分数论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体育的主要思想。然而,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应试和分数绝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契机,撬动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真正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校长管杰认为, 《方案》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坚持锻炼,最终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并达到考核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运动的良好习惯,启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运动技能,注意孩子的体质健康,让全社会都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理解到《方案》的理念和初衷,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建议, 要强化学校体育培训工作,及时消除人们对体育的偏见和错误看法,要高度重视对《方案》的解读。通过培训,对《方案》理解透彻了,推行起来就会避免唯分数现象,使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通汇校区体育组长任晨健表示, 体育教师要改变授课方法,不能一味地追求测试成绩,而是要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教授学生各项运动技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动作,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体育成为“第一学科”?北京这些学校的体育运动有了新变化】不仅如此,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王女士是海淀某小学的一名家长,她的女儿今年上二年级。面对体育考核评价的改变,她表示,虽然孩子在体育方面的能力提升更加紧迫了,但是总体上她还是非常积极地看待此次调整。“健康的体魄让孩子受益终身,不仅关乎体质健康,也关乎心理健康。我以前一直都很希望孩子能够培养一两项擅长的体育项目,但平时工作忙就没能很好地落实。现在的评价方式改革,客观上督促了我要在平时放学和周末更多地带孩子一起锻炼。”王女士认为,自己对这项政策最认可的就是增加了中小学不同年级的多次测评,督促家长和学校帮助孩子把体育锻炼培养成一种生活方式。
课程变了 掀起热潮变成大学科
体育老师生病了,体育课被占……这些现象曾是部分学校里的常态,更是被网友拿出来戏谑的段子。但是,此次《方案》增加了过程性的考核积累,适当增加分值,并在内容方面增加了14项,给了学生更多选择权,也倒逼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和体育课。
冬季长跑、跳绳、羽毛球……日前,各个中小学掀起了一股体育锻炼的热潮。早晨、午休、课间、三点半后……老师和学生一起锻炼,体育从不受重视变成了大学科。
据了解,首师大附小 学生入校后的第一站就是操场,每天,学生都会用20分钟追逐晨光,晨跑早已成为该校学生的习惯。据广渠门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助理毕姗介绍,在广渠门中学,体育被认定为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同等重要。学校从2013年开始就开设了自助餐式体育选修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