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做好区域内考试命题改革助力“双减”

本学期是实施“双减”政策的起步阶段 。 期末即将来临 , 学生和家长负担减没减 ,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强不强 , 学生期末的综合表现很重要 。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必要的考试 , 具有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 。 命题作为考试的核心环节 , 其质量如何 , 影响着教育教学方向 , 折射着教师业务素质 , 维系着家校关系 , 决定着教学质量 , 折射出一个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 。 而统筹实施区域内考试命题改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破冰之举、奠基之策、关键一招 。
统筹实施区域内考试命题改革是系统化引领教育教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 命题方向引领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 从现实来看 , 必须克服中小学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 , 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和“唯升学”“唯分数”的顽瘴痼疾 。 然而 , 有的学校、教师和家长习惯于“五唯”评价模式 , 在新政策新制度面前存在思维固化、无所适从等现象 , 考试命题偏难怪繁、机械识记的惯性得不到及时纠正 。
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 , 合理控制家长对校外学科类培训的过度依赖 , 绝不能简单地将考试权下放给学校 , 也不能简单地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频次甚至取消考试 。 矫正错误的命题导向和教育评价 , 必须统筹开展区域内命题研究 。 近几年 , 晋中市组织教师探索设计以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为特征的“前置性作业” , 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操作实验、观察探究等过程中完成作业 。 同时 ,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 , 依据课程标准 , 强化育人导向 , 积极探索与素养立意相匹配的命题改革 , 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 , 合理设置试题结构 , 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 , 科学把握考试难度系数 , 考试成绩均以等级方式呈现 , 有效地树稳立正了评价指挥棒 。
实践证明 , 统筹实施区域内考试命题改革 , 有利于集中精力研究和确立科学的命题方向 , 形成从小学到初中、从教师到校长、从学校到家庭乃至全社会系统化、全链条的科学评价导向 , 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由“育分”向“育人”转变 , 达到“刷题套路没有用、校外补课没市场”的理想效果 。
统筹实施区域内考试命题改革是成建制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 考试命题是教师的必修课 。 试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命题者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和驾驭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一些县级以下教研机构和学校未能高度重视教师命题能力的培养 , 往往采取购买现成试题组织考试 , 试题质量参差不齐 , 有些试题应试倾向十分突出 , 更可惜的是使教师失去了命制试题实践和提升教学研究的机会 。
其实 , 命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刻分析研究、反思教情学情、把握课标教材、拓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 。 教师在一起磨题 , 有利于碰撞出思想火花、分享集体智慧 。 这些年 , 晋中在选拔和考核专兼职教研员时 , 把命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 并依托师范院校和省级以上教研、考试命题部门 , 组织教师开展命题培训 。 此外 , 还适时对县区义务教育阶段试题命制进行“红黑榜”评价 , 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指出 , 地方学业质量监测要加强统筹 , 防止重复进行;对目前命题能力不足的学校 , 上级教育部门可委托教研机构组织命题 , 供学校选择使用 。 这体现了教育部在“双减”背景下 ,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管理的决心 。 在目前多数学校和县级教研机构命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 以市域组织优秀教师命题 , 既有利于破解考试乱象 , 也有利于在区域内培养造就一支善教学、爱研究、会命题、懂评价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 , 更有利于成建制提高某个学段、某所学校、某门学科甚至某个区域的教师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