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拾汉语之美|樊阳:汉语传承还是要回到经典

“课本只能给我们提供相对抽象、概念化的符号 , 只有当我们亲身体验当时的写作与发生现场 ,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写下一部经典时的心态与思想 。 ”今年12月 , 樊阳的人文读本《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出版 。
樊阳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 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 , 拥有三十多年的语文教龄 。 在樊阳看来 , 对语文教学而言 , 只有教科书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 三十年前 , 樊阳创办了“语文小组” , 后来改名为“人文讲坛” , “它不仅仅是对语文课的补充 , 更是立意在生命成长的角度” 。 樊阳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 , 在教科书之外加入大量书目阅读与实地行走 , 形成他独特的“行读”教学模式 。

教学|重拾汉语之美|樊阳:汉语传承还是要回到经典
文章图片

办公室中放着学生标注的《圣经故事》地图
在《行读中西的人文课》新书发布会上 , 樊阳详细介绍了他是如何带领学生进行“行读”的 。 “我们每一次行走之前都会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 , 还有跟景点相关的一系列文章、古诗词的阅读 。 这些阅读首先会激发你对这个地域所代表的某种文学文化意象 , 历史现象或其他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 ”
“当我们带着疑问去走进这里的时候 , 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山川河流 , 你都可能会进入到一种‘行读’的状态 , 这种状态和我们读书的状态其实是暗暗契合的 。 因为读书其实是由这些文字激发了我们的想象 , 激发了我们的疑问 , 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当中去探寻 。 那么在现场行走同理 , 而且它更能激发出一种综合性的、牵涉到各个学科门类 , 包括地理、历史、艺术等全方面的感受与想象 , 特别是会激发你对生命本质、世界本质的一些本源性的思考以及情感激荡 。 ”
日前 , 樊阳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的专访 。 对于他这样一位基层语文老师而言 , 汉语不只是使用工具 , 是每天的工作 , 不只教授汉语 , 更是通过课堂传承汉语和中华文化 。

教学|重拾汉语之美|樊阳:汉语传承还是要回到经典
文章图片

樊阳
澎湃新闻:从事语文教育三十余年 , 你认为目前基础语文教育存在什么欠缺?
樊阳: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 即语文的实践性没有体现出来 。 我一直推崇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 , 应该注重“行读”的理念 。 “行”既是实体的行 , 要把它带到实体的生活中;它同时也是思维的行 , 用朗读、表演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言语实践 。 用这些方式让他的思维行起来 , 动起来 , 而不是仅仅告诉他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 中心是什么 , 完成课后的练习就能把语文学好 , 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与目的 。
当然 , 有一些东西是要记的 , 比如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作为语言材料积累下来 , 但这只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小部分 , 更重要的是要将文本视作一座桥梁 , 在过桥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思想情感之丰沛、行文之逻辑、文辞之优美 , 思维与鉴赏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 而在丰盈的体验探究中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澎湃新闻:让学生学会阅读 , 爱上阅读并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你认为阅读对于学生 , 乃至成人的意义何在?
樊阳:首先我认为阅读是每个人天然的一种需要 。 所有人小时候都是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的 , 我们通过故事来探究这个未知的世界 。 但是为什么到了初中以后就分野了 , 怎么有的人不喜欢读书 , 只喜欢做题目?其实是因为他对阅读的天然喜爱被功利教育给遮蔽了 。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还有老师总是盯在功利的分数上 , 反而把孩子对阅读 ,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给抹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