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将理性思维带入语文教学


得分|将理性思维带入语文教学
文章图片

【咔嚓崔专栏】
将理性思维带入语文教学
原创作者|咔嚓崔(山东省庆云县第一中学教师 , 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 有充分的思维依据 , 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
苏轼在《赤壁赋》里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希望能在激情似火的教书 , 柔情似水的育人生涯里发现语文教育“变”的美 , 也探 得语文考试“不变”的规律 。
教学4连问:
1、语文成绩提高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 。
2、高三没有多余时间可以阅读 。
3、如果有应该读啥书 。
4、读了没 用 。
5、了 。
Long long long ago跟学生开过一个玩笑 , 每当考完了试“有的学生数学好 , 有的学生英语好 , 有的学生语文好 , 有的学生心态好 。 ”虽是笑言 , 却也无奈 。
几年高三教学 , 让我对语文的教与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 当我一直试图去解释解答解决学生的矛盾问“为什么学了语文成绩不提高”和“为什么不学语文成绩也没下降” 的时候 , 我也在思考 , 高三一年的语文 , 到底考的是前11年的阅读积累和个人感悟多 , 还是这一年的技法技能技巧作用大 。
我个人也觉得语文学习偏向感性思维 , 需要和材料感触感悟感动的同频共振的点很多 , 如果没有前期阅读量的积累 , 也不有对生活的个人体悟 , 很难去把握材料的主旨情感 , 以及出题人的出发点与设题点 。
以前当学生 , 觉得不读书不懂生活 , 读万卷书中颜如玉 , 行万里路在脚下;现在当老师 , 坚信不懂生活也读不懂书 , 借书满架落了尘,冥然兀坐已睡着 。 语文考试的材料来于生活 , 但不是来于自己的当下生活 。 文言诗词有时间鸿沟 , 论述文本有知识限度 , 小说散文情节与学生们生活相去甚远 , 语用材料贴合当下但设题都是考点难点重点 , 最后作文更是学生们考试最头疼的点 。
基于此 , 总想把语文简单化套路路模板化 , 寻一捷径 , 一劳永逸 。 当我可以把不同题型压缩概括条分缕析成为“乘法口诀”式秘籍的时候 , 我错了 , 大错特错 。 我把语文狭隘化 , 急功近利 , 追求分数的一二分提升 , 但结果并不理想 。 相反 , 语文的语言美文字美因人而异的感知美 , 这些感性的认知的缺失 , 反而使我的语文教学掉进井里 ,井里一只青蛙跟我说:“语文和语文考试不是一回事 , 语文美在它的感性上 , 考试美在它的理性上 , 呱呱……”
豁然开朗
语文的学习需要主观的感性理解 。
语文的考试需要客观的理性判断 。
那么 , 该怎么样把理性思维带入语文教学中?
我想用几个公式来解释一下 。
一、1+1=2
1+1=3-1
语文考试的内容是主观的 , 但答案是客观的 。 它的客观性是因为它的说服性 , 而不是唯一性 。 当试卷上有“其他合理答案 , 可酌情给分”的时候 , 也是有一个“合理”作为前提的 。
对于语文考试的答案 , 1+1=2是正确的 , 可以得分 。 1+1=3-1是正确的 , 但不一定得分 。
例一:
翻译句子中“汉兵众强” , 应翻译成“汉兵众多强大” 。 有学生翻译成“汉兵强大众多” , 意义无差 , 但不得分 。 有学生翻译成“汉朝的兵力非常的多而且特别的厉害” , 意义无差 , 可得分 , 但未必给你分 。 考试考的是学生理解的准确性 , 答题的规范性 , 时间的把控性 , 甚至是书写最优得分最大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