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节课 , 每一个学生 , 不管愿不愿意 , 不管对讲课内容熟悉不熟悉 , 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 , 一憋就是整整40分钟 。 下课后 , 急吼吼地上个厕所 , 短短10分钟 , 接着又是一节课 , 周而复始……”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课堂样貌吗?曾几何时 , 我也这样认为:课堂不就是那样的一个架构……但当我一口气读完丁道勇教授翻译的菲利普·W.杰克逊的《课堂生活》后 , 我看到了未曾意识到的课堂的另一面 。 书中的许多描述陌生又熟悉 , 普遍存在但隐含的日常才是课堂的真实 , 但常常被身为教师的我轻松地放过了 。
1968年 , 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形课程”的概念 。 该书甫一问世 , 就成为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作品 。 作者原本是一个教育心理学者 , 他不满教育心理学者日常专注于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 , 尝试用人类学的方法进入课堂现场、研究课堂生活的细节 。 我喜欢他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活”的概念 , 它让我意识到课堂不是僵硬的流程和教案 ,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在的一个场景 , 是鲜活、流动、富有情感的 , 更是文化性和体制性的 。
作为基层教师 , 我一直把课堂视为自己传道授业、和学生交流的空间 , 它由教师、学生、课程和教育活动构成 。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 , 我开始重新思考课堂到底是什么 , 又在发生什么 。 我们和学生的每一次互动 , 我们在教室所站立的位置……这个熟悉的空间充满了众多的琐碎场景 , 教师往往习以为常地忽视这些细节 。 杰克逊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观察课堂的视角 。
因为教师喜欢安静、有序 , 孩子们就慢慢学会了隐忍和沉默 。 而我过去一直以为安静、有序 , 都是单纯在为孩子们着想 。 《课堂生活》对于课堂本质的解释唤醒了我对于自己和学校生活的重新审视 。 课堂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 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 , 都传达着怎样的想法和需求 , 背后是什么?作为教师 , 我是否把一些例行公事的日常当作习惯 , 在师生关系上无意识地赋予自己一些权力?课堂生活的所有那些看得到、听得到的东西背后 , 孩子们还能看到、听到更多教师们从来不会说出来的东西 。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 , 每一个司空见惯的小事情 , 往往都会在他的学生时代里重复成千上万次 。
正如书中所言 ,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恰恰可以揭示举足轻重的主题 。 当我开始拥有了这样的观察视角 , 课堂在我面前变成了一幅不同的图景 , 我更加体认到教育是什么 。 课堂作为教师的田野 , 每一个教师都是这片田野的人类学家 , 我们躬身参与其中 , 经历、发现、成长和改变 。 我也认识到教育是复杂的 , “教育进步的路径更像是蝴蝶的飞行轨迹 , 而不是子弹的路径 , 教师需要拥有清明的心灵 , 看见自己 , 看见学生 , 看见我们之间的关系 , 以及什么塑造了我们” 。
【生活|课堂是教师的田野】(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29日第9版
作者:赵林林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本科生|仅4.3%本科生毕业后月入过万:钱好挣,是年轻人最大的错觉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备考|大学毕业是该直接去上班,还是安心备考公务员?
- 课堂|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青岛这个社区开办的跨国“云课堂”火了
- 什么|广州入户心得:我不是学霸,只是听话照做了~
- 高学历|西安一研究生私自离校,跑路方式出乎意料,这就是高学历的素质?
- 事情|老外问“Are you there?”,真的不是问“你在那吗”, 而是问...
- 课堂|天津推出寒假线上美育实践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