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 我是社长 , 老梁 。
最近我收到两位23届同学的私信 , 向我咨询大学最后一年方向选择的问题 。
一位同学是法律专业 , 原本一心想考研提升学历以后到律所工作 , 但家人觉得这个专业好考公、如果能上岸比什么都香 , 现在就比较纠结 , 不知道怎么选 , 又担心如果两手抓到时候两头空 。
另一位同学是公共管理专业 , 他更倾向于就业 , 但所读专业除了考公外也不知道还能从事什么工作 , 他担心如果一心准备考公、没有PlanB的话 , 到时候没考上就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 , 而准备Plan B的话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
这样的困惑 , 我在这两年做职业发展顾问、进行【应届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各类分享时也遇到过不少 。 同学们在面对大学最后一年的方向选择 , 考研、考公或者找工作时往往都很迷茫 , 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家对这几个方向不够了解 , 实际上其实是因为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不清晰 , 即 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 。
而向我咨询的同学中 , 又尤以“社会学类、新闻传播、行政管理类、政治学类、哲学类、文学类”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为多 。 在大众的认知中 , 这些专业相比起理工科来说专业指向性没那么强 , 看似“万金油”、去向广泛 , 但当这些同学真的面临职业发展规划时 , 却往往先被这样的问题难住:我们专业是学什么的?能做什么工作?
比如:
1、社会学除了考公 , 在二三线城市还能做什么?
2、新闻传媒类专业 , 除了搞传媒 , 还有什么求职方向?
3、行政管理 , 除了考公 , 还能做什么?还需要做补充什么能力?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 都反映了人文社科同学对职业发展的焦虑和现实的残酷 。
在我看来 , 人文社科同学进行职业探索的“难”可以概括为:方向难定、过程难过 。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专业没有相应的对口工作 ,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 , 还需要重新探寻自己的职业方向 , 意味着需要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 , 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行业、岗位等等;
2、专业以及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没有知识或者技能高门槛 , 竞争比较大 , 意味着求职过程中会遭受多种试错、失败甚至质疑;
3、二三线城市 , 找到好工作的难度更大:人文社科类毕业生多 , 但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 , 市场化的好单位和职业偏少 , 竞争更加激烈;
4、职业发展意识比较单薄:有些高校的就业服务形同虚设 , 跟市场不接轨 , 不能有效服务同学;层次越低、区域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 。
所以 , 在历次的讲座和辅导中 , 我一直强调 , 人文社科同学破除就业难题 , 要注意两个建议 。
首先 , 专业不等于职业 , 专业不能成为你发展的限制 , 而应该成为你的发展的优势 。 毕竟 , 专业知识可以是你发展的起点 , 但不能决定你职业发展的终点 。 什么意思呢?
1、一方面 , 不能因为你的专业 , 而限制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 比如有些社会学的同学 , 一心想着去民政系统 , 有些新闻传播的同学 , 一心想着进入官媒系统 , 而不去探索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
2、另一方面 , 知识必须要跟能力和技能结合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 知识单独本身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 所以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 , 你需要通过实习、学习、各类活动类锻炼和提升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或者通用能力 。 这样 , 知识+能力或者技能+经验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 。
但实际上 , 职业方向只是求职的基础 , 还涉及考研考公关系处理、简历设计、面试、offer选择等环节 , 而这些能力和状态的获得 , 需要早做准备 , 利用实习机会做长期刻意练习 , 反复训练反馈调整 。 具体来说就是:
推荐阅读
- 备考|大学毕业是该直接去上班,还是安心备考公务员?
- 文化|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养一盆水仙迎春来
- 美术|考公生上岸变得容易了?省考出现3个大趋势,应届毕业生更受益
- 大学|高一学生期末数学56、物理28,化学41,还有希望考重点大学吗?
- 法学|这几类文科生被称为“考公小能手”,成功机率大,实力不可小看!
- 国企|“中铁一局”22年校招进行时,薪资待遇齐全,毕业生还有安家费
- 差距|三年后才懂得,考研和考公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还好当初选对了
- 教师|考研和考公的差距大,很多人不了解,在选择之后就开始后悔
- 事业单位|今年是考公考事业单位最难的一年?
- 保险费|德国留学读研一年30万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