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追忆耶鲁教授史景迁:讲述中国历史的教材在美国高校广受欢迎( 二 )


视角:以研究历史中的底层小人物闻名
曾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的著名学者郑培凯 , 是史景迁的第一个博士生 。 他曾评价史景迁之所以能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看中国史料 , 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人文底子 。 “他知道在历史中 , 什么是值得珍惜的 。 ”
史景迁曾说 , 很多历史问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 但在他看来 , 历史有很多的观察角度 , 也很复杂 , “历史牵扯这么多的人 , 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想法” 。
史景迁洞察中国历史的独特眼光 , 从他的作品选材中可窥见一斑 。 1978年 , 被称为“文体和叙事上的杰作”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出版 。 此书以大清《刑案汇览》、《郯城县志》、郯城知县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史料基础 , 探讨清初农民的生活环境与想象空间 。
史景迁以研究历史中的底层小人物闻名 。
“我并不想提出某些哲学的观点或立场 , 或对文章的风格提出形而上的见解 。 就我个人而言 , 我觉得史学并不是要让人费解 。 ”史景迁说道 。
正因如此 , 史景迁能不带偏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 并致力于探讨不同文化之中人类的共同本性 。 在《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一书中 , 他试图挖掘中西方不同文化碰撞的困境后 , 是否存在西方施助者的强势和偏见 , 从而影响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 。
宋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虞云国曾说 , 史景迁对历史的独特表述 , “以一个小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个宏阔的时代” , 恰恰能够让普通读者接触比较正确的史观和史实 , “既让普通读者喜闻乐见 , 又让专业学者感到书中有独到见解” 。
史景迁于1990年出版的三卷本《追寻近代中国》 , 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 , 娓娓道来的叙述横跨近四百年的中国历史 。 这本他最负盛名的作品 , 取代了费正清、徐中约的同类通史 , 成为美国大学里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这意味着 , 年轻一代的西方人从他的叙述里开始了解中国 。
访华:“中国有无数的故事等着我去讲述”
史景迁曾受邀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讲座 , 一度一票难求 , 讲座主题多围绕“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 。
对于“外国学者书写的中国历史、中国问题往往更受读者的关注”的现象 , 他将其归结于历史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 , 而外国学者的观察角度有所不同 , “也许他们对外国学者的研究更有兴趣 , 只是因为这些研究给了他们全新的视角 , 让他们能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同样一种现场” 。
史景迁说 , 在整个世界的版图上 ,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极有魅力的存在 。 西方人需要花长时间去消化分析他们拿到的资料 。 “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并不存在 。 我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模糊 , 越多面化 , 离那最捉摸不定的真实性也就越近 。 ”
在史景迁眼中 , 中国是一个充满戏剧的国度 , 有丰富的历史记录和无数值得讲述的故事 。 他曾形容自己是一个采蘑菇的人 , 而中国是一片满是蘑菇的森林 , “那里有无数的蘑菇在等着我去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