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隐藏的盛世危机


清明上河图隐藏的盛世危机

文章插图
所谓《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 , 也是最著名的一幅 , 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画 。这幅画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是国宝 。
清明二字与清明节无关 , 只是为了奉承宋徽宗和赵霁 , 说他治下的北宋属于“盛世清明”;“上河”一词指的是首都东京的边河 。卷轴长528.7厘米 , 宽24.8厘米 。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 , 通过车马、人潮、摊位、街边小店、航运等反映北宋的经济繁荣 。
客观来说 , 经过唐五代的社会发展 , 北宋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几千年的演变 , 肇始于赵宋 。下面 , 我们就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一下北宋的实际社会情况 。
随着耕田、灌溉等农业技术的进步 , 北宋的农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 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 。以“占城大米”为例 。这种最初产于中南半岛的稻种 , 从北宋传入我国福建沿海地区 , 随后在江南迅速推广 , 使水稻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
这一点关于粮食产量 , 在画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和准确的诠释 。从无处不在的酒家酒楼 , 不难看出粮食产量的丰裕和商业的繁荣 。根据《东京梦中国》的记载 , 看到门面浩浩荡荡 , 每一笔交易都在动几千块钱 , 真是触目惊心 。
新中国成立不久 , 北宋就确立了“重农不抑商”的方针 , 积极发展农业 , 大力扶持商业 。比如从唐朝开始实行的夜禁制度 , 随着商业的发展最终被废除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 , 城里人日夜经商 , 流转财货 , 变卖一切支援农村 。
而且 , 随着商业的发展 , 作为“士农工商”中排名最后的商人 , 他的地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由朝廷规定“商人中有奇才可考” , 允许其本人及其后代参加科举考试 , 以实现其身份从“商人”向“士绅”的转变 。
在封建社会 , 畜力一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 , 主要包括马、牛、驴、骡、骆驼 。但北宋时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 航运开始被广泛使用 。
从《清明上河图》中不难看出 , 汴河码头上川流不息的船只充分展示了北宋商业、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水平 。根据“大圣旨” , 在还给江淮的汴河建都 。20岁 , 粮食供应汉唐 。
与此同时 , 航运业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活跃、最频繁的海外贸易 。朝廷还设立了“海运署”来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商船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造船技术 , 往返穿梭于日本、朝鲜、吕宋、印度等国 , 甚至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
北宋使用茶叶、丝绸、药材、瓷器 , 通过海外贸易输出海外 , 换取象牙、珠宝、香料、琥珀、犀牛角、玳瑁、香布 。从图中不难看出 , 一家名为“刘画采香”的店铺 , 是一家香料店 , 但相对高端 , 只面向富裕的少数人 。
由于社会的繁荣 , 各种娱乐产业迅速兴起 。汴河两岸到处都是酒楼、妓院等场所 , 其中文人骚客比比皆是 。如今名气很大的李世石 , 其实就是这个群体的领袖 。
以上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盛世 。如果用耀眼来形容 , 似乎也不算夸张 。然而 , 就在烧油花的背后 , 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隐患和民族危机 。
个人认为张择端的绘画功底很出彩 ,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这幅《清明上河图》其实是东京的“真” , 但不是“实景” 。他希望通过他机智的展示 , 让宋徽宗看到社会繁荣背后的隐忧 。
那么 , 画卷中反映了哪些隐患和危机?
一、粮食供应危机
画卷中 , 虽然航运业发达 , 但港口停泊着大量的官私船只 。但是 , 如果你仔细观察 , 你会发现 , 这艘本该用来运送粮食或士兵的官船 , 其实装满了开花的石头;而原本应该运输普通货物的私艇却满载着食物 。
由此可见 , 由于宋徽宗滥用公务船运输观赏植物 , 各省会城市都出现了粮食短缺 , 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受此影响 , 北方粮食供应出现危机 , 许多贪婪的商人开始逐渐控制粮食贸易 , 甚至操纵粮价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 , 这几乎是致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