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的基本特征

文章插图
傅的《论中国对联的特点》把对联的特点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唯一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对联可以称为“二元结构”风格 。标准的对联总是由两个对立的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叫“联”,也叫“句”、“对”、“众” 。后半部分叫“底联”,也叫“对仗”、“对仗”、“对仗” 。
这两部分是成对的 。只有上联或下联,只能算半联 。当然,很多对联,尤其是写的、挂的,除了上下对联,都是横的 。在这种对联中,是有机的一部分 。往往是一句话概括了整个对联,画龙点睛或者与对联一脉相承 。一般有四个字,也有两个、三个、五个、七个字 。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也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丰富性的特殊语言 。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是由汉语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对联的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 。在客观对象和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应总是试图从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事物,并试图将语言“塑造”成一种二元对称的结构 。
寄生和包容
所谓寄生,是指对联来源于古文中的骈文和对联 。简而言之,就是一对平行对联 。因此,它们可以寄生在各种风格中 。诗、词、曲、赋、骈文,甚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个没有工整的对仗?但反过来,对联的包容性极强 。它可以具有其他文体的特点,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特别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可以是中国文体手法的一大成就 。比如诗的精炼,赋的夸张,词的长调,乐的意的清爽,散文的自由飘逸,经文的短节长韵等等 。都是兼收并蓄的创新 。
实用性和艺术性
前面说过,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自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它们在诗词歌赋中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完美性体现了汉字的语言和艺术优雅 。对联的美在于对称、对比、对立统一 。宋湖仔的《余音苕溪丛话》载于《傅斋漫录》第二卷 。晏殊有一次请王琦吃饭,谈到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事你也没办法 。”他讨厌它 。回答说:“我以前见过颜 。”颜姝喜出望外,就把这句绝妙的对联写进了浣溪沙二字 。杨慎把这种对仗称为“一种美丽的第二语言,自然的对等” 。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
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白先生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歪门邪道真实真挚,可以讽刺传唱,堪比诗词韵文,犹如一颗映宝玉的明珠;这个大观历史悠久,也很有意思 。它照亮了厅堂,照亮了山川,照亮了人,就像老树新花一样 。
流行与优雅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是千真万确的 。试想,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像对联一样,在文人墨客中流行,在妇孺中流行 。它不仅能进入象牙塔,还能进入既是春雪又是下巴丽人的龙牧人民?这种奇妙的统一究竟是什么?
原因是对联是简单、复杂、纯粹、丰富的艺术 。前面说过,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特别是对语言的色彩和风格,对题材和内容也没有要求 。它们一般都很短,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不像其他文学形式,有优雅的面孔,他们很容易学习和理解 。只要是对的,无论语言的粗鄙,题材的大小,思想的深度,都会变成对联 。但其他文学就不一定了 。
诗词飘逸飘逸,如“山河一般,井黑黄狗白,白狗肿”,只能称之为“打油诗” 。一般人都不敢要诗,怕写打油诗 。而对联,即使是家家写的,逢年过节家家贴的,其实也是文学中最受欢迎的 。然而对联有俗,有雅,有雅 。对联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对道教和艺术来说却是深刻而无穷的 。简短而意味深长,一种自然的语言,非庸俗之手所能做到;长篇巨作更是绣花,宛若史诗,没有大手是做不到的 。那些优秀的名胜古迹,会永远发光;那些著名的哲理和格言流传于世,永垂不朽;那些仁人志士的言行难道不是大度光明磊落,光彩照人吗?
严重性
总的来说,文学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和语言的不严肃的创作态度 。但是对于对联,情况就不一样了 。对联既严肃又有性 。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德智敏明凯范”,浙江平阳“智高等女校”的门协;学女权,闪风”,其风格高雅严肃 。清朝末年,一个叫赵范的人在成都武侯祠写了一副对联 。这种联系是严重的 。连云:能攻心,对面就消失了 。从古至今,你知道军人不好战;不审时度势,宽严相济 。以后你要好好想想怎么治理蜀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