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为什么不能管旅长 旅长和师长哪个大

按照传统的军事理论,指挥链一般是由军指挥师,师指挥旅,旅指挥团的模式构建的,这种指挥模式运用已久,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 。经典棋牌类游戏军棋中,也是按照司令克制军长,军长克制师长,师长又克制旅长的规则来进行的 。
但有趣的是,随着现代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其他的国家,军师旅团的指挥链条正在逐渐淡化;但是旅这个当初级别较小的编制,却在部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使用各种高精尖装备,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合成旅,在指挥合成旅的旅长面前,就连师长都要矮上一头 。那么旅这个编制,究竟为什么会异军突起独占鳌头,那些其余的编制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呢?
传统意义上的军师旅团编制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横扫欧洲时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就已经在运用这种编制系统 。
对于编制出现之前的将军们,由于缺少现代通讯手段,只能够依靠人力传令来指挥大规模的部队,但如果不将部队做出规模上的区分,就会导致命令不能够快速传递至全军,所以必须要通过指挥链的形式将主将的命令层层下达,最后通知到军队的最小的单位也就是每一个士兵;
在战争规模普遍较小的过去,军队常常是被分为多个平行的大纵队,每个纵队由单独的将领管理 。这样的形式虽然简化了军队的管理,但同时也将更多的指挥权下放到这些将领手里 。如果将领本人的统兵素质不足,就会大大削弱一整只部队的战斗力 。
而下放指挥权不仅仅带来战斗力损失,也还会催生出大量的军内派阀,甚至会导致军队失控反叛的后果,正由于此,在过去的军事指挥中,主将常常和手下管理各支部队的将领们有着种种私人甚至是亲属关系,以此稳定自身的统帅权 。
这也使得过去的军事指挥效率低下,充满人情和流氓习气,在时间推移下,这种不科学的指挥模式逐渐被更加科学化的军师旅团编制取代 。
在18世纪时,师成为了欧洲各个国家最为主要的作战单位,最早的师人数并不是十分固定,但组建这个编制的目的是一致的,师必须在有足够的兵力保证正面作战的同时,尽可能的精简人员数量 。
这似乎听起来有些矛盾,既然要正面作战,那不应该是人数越多越好吗?但在战场上各种基础设施的容纳量是有极限的,各种道路也有着固定的宽度,如果人员过多就会在道路上排成极长的队伍,不但容易遭到偷袭和伏击,还难以统一传达命令,即便驻扎了下来,也会由于人员过多而缺少基础设施和补给 。
【师长为什么不能管旅长 旅长和师长哪个大】
所以师的人数,一般被限制在了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到友军援军抵达的程度 。正由于师的独立作战能力,所以过去的欧洲各国均将师作为主要作战单位来使用 。
但师这个编制,在作战中也不是显得那样完美,19世纪中期,欧洲师基本固定下辖4个团级单位和师部直属部队,包括炮兵、骑兵、侦查、战地医院、工兵等等勤杂兵种,而一个团的人数大概为2000余人 。
在没有无线通信手段的旧战场环境中,师部想要即使联系上距离自己最远的两个团仍然有点困难 。战场上的指挥人员们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要在师和团之间再设置一个指挥机构“旅”,就能够轻松地解决无法联络到团的问题,这样师部只要指挥两个旅和师直属部队就能统领整师,大大增加了指挥作战的效率,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旅也能够在被包围时进行一定的独立抵抗,让整个师级单位更难被全歼 。
我国的现代化编制改革,最早起源于清末袁世凯创办的新军 。清政府在屡次遭受到列强的入侵和欺辱后,决心效仿西方制度,建立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新式军队 。从军队编制上也明显参考了当时欧洲列强的制度,模仿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形式,对应创建了“镇协标营队哨棚”的编制 。但编制建立简单,按照编制建军可不容易,囊中羞涩的清廷选择用分摊的方法,要求每个省各建一“镇”也就是每个省独立建军 。
到了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的主力成员正是由新军中走出,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规定编制为师旅团营连排班,孙中山先生在早期流亡于日本时,就已经商讨好了军制的名称,参考了《周礼》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典故 。
而实际上,国民党军在当时并不能真正的筹备出满4个团的师,更别说师直属部队和旅了 。到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各军阀对于编制的理解也并不统一,有的军阀缺少兵力,将两个团编为一师,有的军阀偏爱某些部队,给他们每师六个团的编制,在当时的战场上,甚至都很难分辨出对手的一个师级单位究竟有多少兵力,场面非常混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