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二白是啥意思 什么一清二白

欢迎头条号《写乎》 , 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文/谭汝为

一清二白是啥意思 什么一清二白

文章插图
(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大豆制作豆腐的国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 , 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相传两千多年前 , 淮南王刘安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时 , 广招方术之士烧汞炼丹 , 以求长生不老之术 。刘安曾与八位著名的方士在北山(后人称为“八公山”)上 , 燃起炉火 , 用黄豆磨浆烧开 , 加上盐卤 , 实验炼丹;结果丹没炼成 , 却歪打正着地创制出了豆腐 。豆腐洁白细嫩 , 滑润鲜美 , 营养丰富 , 老少咸宜 , 被誉为“东方龙脑”、“中华名菜” 。豆腐既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 , 又是饭庄酒家迎宾宴客的名菜佳肴 。从早点“豆腐脑儿”“豆浆” , 到佐餐小菜“臭豆腐”“豆腐丝”“腐乳”“豆腐干”“豆腐皮” , 都是倍受欢迎的民间小吃 。家庭四季菜品也离不开豆腐:如春季的“香椿拌豆腐”、夏季的“麻辣豆腐”、秋季的“锅塌豆腐”、冬季的“沙锅豆腐”等 , 都是大众菜肴 。至于杭州的“八宝豆腐”、苏州的“什锦豆腐”、无锡的“银鱼豆腐”、扬州的“文思豆腐”、诸暨的“西施豆腐”、上海的“雪花豆腐”、成都的“麻婆豆腐”、泰安的“三美豆腐”、淮南的“豆腐宴”、武昌的豆腐名菜“鱼钻沙”、哈尔滨的“叉烧豆腐”等等 , 都是遐迩闻名的美味佳肴 。
一清二白是啥意思 什么一清二白

文章插图
(二)“鱼生火 , 肉生痰 , 豆腐白菜保平安 。”这条俗语表明了人们对“豆腐”这种物美价廉的大众食品的由衷喜爱 。但是 , 在旧社会普通人能吃上一顿豆腐 , 也算是难得的佳肴了 。封建时代是典型的“官本位”社会 , 但是在所有的政府官员中 , 负责教育的学官在经济生活上最为困窘 。杜甫曾在诗中描绘了唐朝的学官、德隆望尊的“广文馆博士”——郑虔的清苦生活:“诸公衮衮登台省 , 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 , 广文先生饭不足 。”旧时代的教官 , 平时如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豆腐 , 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因此人们戏称他们为“豆腐官” 。在过去旧戏里 , 学官角色临上场之前 , 照例先由其衙役上台通报家门:“老师衙门当门斗 , 好吃白菜熬豆腐 。”旧时有一副嘲讽学官的对联:“耀武扬威 , 隔窗子怒门斗两眼;穷奢极欲 , 提篮儿买豆腐半斤 。”可见教师与豆腐的密切关联 。
在历代文艺作品中 , 举凡有关“豆腐”的情节 , 莫不与下层社会、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勾连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塑造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艺术形象;贺敬之等在歌剧《白毛女》里描述的“杨白劳卖豆腐躲债 , 后被逼迫喝盐卤自杀”的悲惨情节;师胜杰在相声《郝市长》中表现的“市长为解决市民吃豆腐难的问题所作的努力”的公仆精神;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关“豆腐”的汉语熟语 , 数量很多;而且带有俚俗性加上幽默感的口语色彩 。
例如:讥讽身材矮胖的人 , 就说他“没有三块豆腐高”;赞扬有关财务的某件事办得细致清楚 , 就说“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比喻某人说话厉害 , 嘴不饶人 , 但心肠软 , 为人善良 , 就说他是“刀子嘴 , 豆腐心”;回答别人问起的某件既不光彩 , 又无可奈何的事时 , 就说“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还有“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 , 打不得” , “豆腐炖骨头——有软有硬”等等 。着眼于豆腐制作的工艺、工具、流程和特点 , 也产生出一些熟语 , 例如:“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 指某一事物专门制服另一事物 , 而这个事物却专有其他一个事物来制服它 。“豆腐房里的石磨——道道就是多” , “道道”指磨盘上凿出的沟槽 , 实际上指某人有谋略 , 办法多 , 点子多 。“豆腐房里的驴——听喝” , 指拉磨的驴听从主人的吆喝 。这条歇后语在运用时 , 多为“本人乐于听从指挥”的幽默说法 。“豆腐房里的驴——转圈子” , 以拉磨的驴绕着圈儿走 , 批评某人不直爽 , 说话兜圈子、绕弯子 。“铜刀切豆腐——两面光” , 以专门切分豆腐的铜板刀总是两面光亮 , 比喻两面讨好的圆滑态度 。“豆腐好吃磨难推” , 这个谚语指成果虽然可喜 , 却来之不易 。“豆腐多了一泡水 , 空话多了没人听” , 这个谚语比喻空话连天 , 没人相信 。旧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豆腐”的营生十分辛苦 , 而且本小利微 。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俗语 , 例如:“夜里寻思千条路 , 早起还是卖豆腐” , 这条俗语就道出了其中的苦涩和无奈 。“卖豆腐的掉在河里——人死了架子不倒” , “架子”本指盛放豆腐托板的多层木架 , 又语义双关 , 转指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 。这条歇后语讽刺那些在官场失势或家道衰微之后 , 却仍然端着架子以显示当年的权势或派头的人 。“卖豆腐的扛马架——生意不大架子大” , “马架”指用来背东西用的三角形木架;比喻本事虽不大 , 架子却不小的人;或讽刺对一桩小事却搞成大排场的不正之风 。“豆腐佬摔担子——倾家荡产” , 指全部产业毁于一旦 。“关公卖豆腐——人硬货软” , 指某人表面强硬 , 实际没有什么本事 。“武大郎卖豆腐——人软货也软” , 指某人性情懦弱 , 本领也很稀松 。“豆腐办成了肉价钱” , 意为:用高价却买来了劣质货 , 比喻不合算 。“吃豆腐报肉账” , 比喻虚报冒领 。某些豆腐制品的名字也成为含义新颖的熟语 , 例如:“豆腐干” , 比喻发表在报刊上的篇幅很短小的诗文 。“冻豆腐——难办(拌)” , 指事情棘手 , 很难处理 。“臭豆腐——闻着臭 , 吃着香” , 比喻某人虽名声不好 , 但有能力或专长;因而受欢迎 。磨制豆浆剩下的渣滓 , 性状松散 , 无粘性;但是这个在经济上利用价值不高的“豆腐渣” , 却在汉语俗语的生成和创新方面派上了用场 。如:“男人三十一枝花 , 女人三十豆腐渣”;“自己夸成一枝花 , 别人贬为豆腐渣”;“豆腐渣下水——一身松”等俗语;大家都很熟悉 。再如:“豆腐渣包包子——捏不到一块儿” , 比喻对立的双方难以沟通合作 , 或情感相悖的男女不能结合在一起 。“豆腐渣包饺子——用错馅儿了” , 比喻以次顶好 , 用错了材料或用错了人 。“豆腐渣贴门神——两不粘(沾)” , 比喻双方各行其是 , 各不相干 。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长期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