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成因流水侵蚀,丹霞地貌的成因


丹霞地貌成因流水侵蚀,丹霞地貌的成因

文章插图
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丹霞地貌成因流水侵蚀,丹霞地貌的成因

文章插图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为: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 。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的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成因?:
丹霞地貌成因流水侵蚀,丹霞地貌的成因

文章插图
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 。
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 。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
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 。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 。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丹霞地貌成因流水侵蚀,丹霞地貌的成因

文章插图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
扩展资料
丹霞地貌的名称起源: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