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来历简介35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来历:
在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 , 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 , 后来在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 , 不要封赏 , 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 , 他宁死也不出来 , 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 , 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 , 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 。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 。”
故此 , 晋文公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 , 不得生火 。
诗的内容:
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从此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晋国非常强大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他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一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
他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的上方 , 召唤介子推的灵魂 , 把这东西叫做“之推燕” 。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 。
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以上这段史实 , 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西汉刘向《新序·节士篇》、《后汉书·周举传》等 。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 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 , 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 ,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 , 后来重耳追悔莫及火烧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以寻找介子推 , 结果发现介子推死在一棵老枯树下 , 为纪念介子推便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 ,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 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 , 至今不辍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 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 , 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 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 , 重耳做了国君 ,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 , 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 ,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 有人献计 , 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 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 , 恸哭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晓谕天下 , 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