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登鹳雀楼古诗朗读视频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登鹳雀楼古诗朗读视频

文章插图
关于鹳雀楼的古诗有哪些?(除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登鹳雀楼古诗朗读视频

文章插图
【登鹳雀楼古诗带拼音,登鹳雀楼古诗朗读视频】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的诗意:
展开全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断阔进取的精神 。作者不断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断地去欣赏更美好的景致 。用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对抗时间的流逝,去面对世界的浩大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
穷:尽,达到极点 。
更:再 。
登鹳雀楼的诗句是什么: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题中被千古传诵的两句诗是:
【你好哈!】应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
【诗词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 。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 。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