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二 )


英国人民的日子基本没法过了 。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更是让英国经济雪上加霜 。
由于农业减产,英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剩余粮食倾销地,而工人失业情况进一步恶化,1930年英国失业人数已占工人总数的16.8%,1932年更是达到25.5% 。
在人口方面,英国在“一战”中损失93万人,占男性壮丁的50%,以至于一度出现女多男少的人口环境 。
惨痛的人口死亡和经济恶化,让英国人民开始反思:
“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我们讨厌战争,我们需要和平 。”
时间进入1936年,英国的一家社会机构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英国人不愿意参加战争 。
这说明英国的反战民意,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任何政党和政治家想要执政,都必须向“反战与和平”靠拢,否则就得不到选票 。
于是“一战”的创伤产生了反战民意,民意通过选票影响了政府,政府顺应民意,最终出现避战求和的绥靖政策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意,其实就是民意 。
最重要的是,英国政府没有参加战争的诉求 。
即便受“一战”影响,英国的国力下滑严重,但美国和苏联尚未成长起来,法国和德国在欧洲互相制衡,英国依然是世界帝国 。
国家和个人一样,站在食物链最顶端以后,唯一的诉求便是固化,什么都不需要改变,维持现状即可 。因为一旦发生任何改变,对他们来说,都有跌落顶端的风险 。
一句话,谁都别来挑战我,这样挺好 。
所以“一战”和“二战”期间的英国,对内镇压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维持英伦三岛和殖民地的经济内循环健康运转,对外推行绥靖政策,避免爆发战争改变现状 。
即便战争一定会爆发,也要尽量祸水东引,让布尔什维克和纳粹打起来,英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
明白这样的时代背景,是不是可以理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了?
很多人都以为,英国首相就是国家的操盘手,一举一动都能改变国家的走向,其实张伯伦也只是时代的囚徒罢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文章插图
三、
法国和英国一样,有着同样的困境 。
在长达四年的“一战”中,法国动员了795万名青年男性参战,但战死131万、伤427万、其中150万人落下终生残疾,相当于整整一代法国青年都葬送在“一战”的炮火里 。
巨大的人口牺牲,也让法国爆发“反战与和平”的社会潮流,他们厌恶流血的战争,渴望永久的和平,为了这样的诉求,法国人甚至进行自我催眠:
“相信普遍的繁荣、社会正义、人类平等的和平时期,即将开始 。”
不管别人信不信,起码法国人是信了 。
战后的法国人不再压抑个性,开始追求享乐 。
爵士音乐充斥在大街小巷,电影院和剧院里座无虚席,咖啡馆里坐满高谈阔论的市民,巴黎街道的高档珠宝店里,摆放着闪耀的珠宝和钻石,前来购物的人们车水马龙 。
战争犹如一场短暂的激情,结束之后便是无尽的空虚,法国人为了弥补空虚而肆意放纵,像是末日狂欢 。
而在人们狂欢的背后,却是直线衰落的法国 。
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法国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一战”时期依然如此,直到1926年,法国的工业人口才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 。这样的经济比例,完全不匹配法国的国际地位 。
就在这些占国民经济一半的工业里,工厂的机械设备平均使用年限,已经达到25年,可以说大半个法国都是老工业基地,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
1931年,受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影响,法国有118家银行破产,大量企业工厂倒闭,迎来真正的大萧条,此后一年时间,法国的工业产量下降70% 。
到了签订《慕尼黑协定》的1938年,法国工业倒退回1911年的水平,生产总值只有德国的37% 。
这样的经济水平,让法国强硬起来对抗德国,确实有难度 。
而且经济衰落导致军工衰落 。
30年代后期的法国,每月只能生产坦克19辆,导致服役坦克只有200多辆,还是做为步兵的辅助工具使用,而德国用强劲的工业生产大量坦克,已经做为主力兵种使用,在谋划闪电战了 。
法国每月生产飞机50—70架,同时期的德国能生产1000架,仅仅是数量上的对比,法国也被虐的体无完肤,失去制空权是很正常的 。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法国基本没有实力独自迎战德国,只能在军事上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阻挡德国的兵锋,在外交上寄希望于绥靖政策,拖延战争爆发的时间,能苟一日是一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