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东亚和日本教案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 二 )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 。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