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东亚和日本教案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日本高二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高二地理教案1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 。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 。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 。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