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二 )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
4、“霜露既降 , 木叶尽脱 , 人影在地 , 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 , 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 , 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 , 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 , 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 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 , 口译 。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 。上:向上爬 。履:爬过 。巉:险峻 。披:拨开 。危:高 。震动:使震动 。反:通“返” 。放:放任 。听:听任 。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 ,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
履巉岩 , 披蒙茸 , 踞虎豹 , 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 , 俯冯夷之幽宫 。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 , 划然长啸 , 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A、由秋入冬 , 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 , 全军覆没 , 死者约60万 , 宋神宗抑郁而死 , 大宋王朝一蹶不振 , 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 , 口译 。
注意字词:适:刚好 东:从东面 (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 , 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 , 得鱼酒更乐 , 乐而再游赤壁 , 又因景物而悲 , 悲而长啸 , 长啸后的放任漂流 , 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 , 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 , 最终归之于空 。(以儒为主 , 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
《后赤壁赋》赏析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 , 步自雪堂 , 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 ,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 仰见明月 , 顾而乐之 , 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 有酒无肴 , 月白风清 , 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 , 举网得鱼 , 巨口细麟 , 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行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 , 藏之久矣 , 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 , 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 , 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 , 履巉岩 , 披蒙茸 , 踞虎豹 , 登虬龙 , 攀栖鹘之危巢 , 俯冯责之幽宫 ,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 , 草木震动 , 山鸣谷应 , 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 , 肃然而恐 , 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 , 放乎中注流 , 听其所止而休焉 。
时夜将半 , 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 , 横江东来 , 翅如车轮 , 玄裳缟衣 , 戛然长鸣 , 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 , 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 , 羽衣蹁跹 , 过临皋之下 ,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 俯而不答 。呜乎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 , 飞鸣而过我者 ,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 , 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 , 不见其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