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浙江鄞州区属于哪个市的( 二 )


上面是鄞字和甬字的语源考释 。
鄞地的名称起源这么古远,但鄞县置县是从秦时开始的 。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公元前359年)开始推行县制,但这仅限战国时秦国一地 。大规模推行郡县制是在秦基本统一六国以后 。鄞县建县制始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当时秦在今绍兴、宁波一带置会稽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鄞县、鄮县、句章县等都属会稽郡管辖 。今鄞县东部包括海外岛山一带置窌县 。因为今鄞东咸祥、大嵩一带靠海,各地商人从海路到此来经商,海上贸易比较发达,故鄞东一带称“贸地”,加邑为,即笔 。这是文字来历 。鄮县县治在今阿育王寺附近,这里有山亦名鄮山 。今鄞西的一部分和慈城、镇海一带置句章县,县治在今慈城附近,所以现在慈城仍有以句章命名的商店和酒家 。今鄞西的另一部以及奉化全境和宁海、象山一部,则置鄞县,鄞县县治设在今奉化县的白杜 。这是最早的鄞县,其县境倒还是以今奉化境为中心,它的区域很大 。
秦亡后,汉袭秦制,仍置鄞县 。西汉初期分封刘姓诸侯王和有功异姓王,鄞县先属荆国 。后来刘濞封为吴王,鄞县地遂属吴国 。汉景帝时(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是反叛首领 。三个月后,刘濞被诛,吴地削藩,鄞县复属会稽郡 。到了新朝时期,王莽把鄺县改为海治,改鄞县为谨县 。王莽的新朝,为时很短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建武(公元25~56年)初年,废除谨县名,复改为鄞县,仍属会稽郡辖 。
纵观秦汉两代,鄞县均属会稽郡,其县境重心在今奉化 。
鄞县县名及其归辖,在三国两晋南朝时,均沿袭不变 。
东晋时候孙恩起义,刘裕(后来的南朝宋武帝)戌守句章县(今鄞县西乡、北乡及慈溪一带),就在今鄞江镇之地筑句章县新县城,叫小溪镇,这是今鄞江镇为县治的开始,以至到了民国时代,鄞江一带仍称句章乡 。
隋灭陈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九·年(589年)重新改制全国政区,把会稽郡改为吴州,鄞县、鄮县、余姚县名称均废弃不用,而把鄞、郧、余姚、句章之地总称为句章县,县治仍设在小溪镇(鄞江桥) 。这个句章县辖境很大,相当于如今的宁波七县,而作为县治的小溪镇也声名显赫,从此后,小溪鄞江桥的名望日益远扬 。到了大业元年(605年),吴州改名越州 。后不久,又改为会稽郡,句章县属会稽郡辖 。
唐初时,唐高祖李渊认为隋时县境太大,难于管理,加上当时人口繁殖,因此变更建制和县境 。故唐在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县,以原来的鄺县地、鄞县地置鄞州,以原来的句章地、余姚地置姚州⑩ 。鄞县以县升州,级别高了 。鄞州的州治设于三江口,即今宁波 。这次是今宁波地建州之始 。过了四年,武德八年(625年)时,又废鄞州置鄮县,县治仍在小溪镇,隶属于越州 。这时的郧县包括秦汉时的郧、鄞、旬章三县之地,辖境也甚广 。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在鄺县置明州,属江南东道 。明州的州治也在小溪鄞江镇 。至于明州的“明”字,是以置鄮县境内有四明山故,以山名命州名 。(附带提及一句,四明山名称起源是由于山心有石,四穴通天,号四窗,又名四明山 。)关于这次改制,文献中有大量的提及 。在鄮县置明州,并把武德年间的郧县分为四个县,即奉化、慈溪、翁山(舟山群岛)和鄮县 。四县均归明州治下 。从此以后,明州越州分治,为级别相等的并列两州,越州为今绍兴一带,明州为今宁波各县 。
天宝三年(744年),又改明州为余姚郡,移郡治至三江口(今宁波)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明州,大历六年(771年),把鄮县县治移至今宁波地 。长庆初年(821年),窌县县治又移还于小溪镇 。关于明州州治和郧县县治迁来搬去的事,史志也有所记载 。这个过程大概这样,小溪鄞江镇既是鄮县县治,又是明州州治,后来县治搬到三江口(宁波),州治留在小溪,因为小溪鄞江在樟溪下游,地处山谷口间,作为州治总嫌“地形卑隘”,所以再把州治迁于三江口,把县治还于小溪镇 。这样对调一下 。
隋唐两朝,鄞县或称句章,或称鄮县,并没称过鄞县 。而句章或鄮县的县治绝大部分时间设在小溪镇 。为适应县治重镇(一段时间也是州治)的需要,因而今鄞江之地在隋唐时代各方面建设都很快,它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手工业也很兴旺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唐时在小溪建造了一座设计科学、工程浩大的它山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