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个人资料及生平事迹 蔡元培的结局怎么样

【蔡元培个人资料及生平事迹 蔡元培的结局怎么样】

蔡元培个人资料及生平事迹 蔡元培的结局怎么样

文章插图
蔡元培先生在“五四运动”中热情支持爱国学生,这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但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学潮中被学生殴打一事,却为人少知 。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祖父及父亲两代均为商人,但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家境由此中落 。蔡先生的母亲性格刚强,靠着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多年来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殊为不易 。蔡元培先生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在科考路上也是一帆风顺,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便考中进士、点庶吉士,进翰林院,两年后散考授编修之职 。
少年才子,科试连捷,中进士,点翰林,任编修,前途无量,风光无限,古往今来有此幸运者并不多 。功名乃古代读书人第一等大事,若幸而得中,必多加夸耀,但蔡元培先生在其自传中竟然不置一词,其淡泊如此 。
蔡元培先生的科场连捷得益于他的奇特文风,当时人称“怪八股” 。原来,蔡元培在写作中常用古字并善引僻典,文章隽永古奥,大异于当时流行的八股文风,结果反而给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很多士子也模仿他的写法,以为终南捷径,殊不知,这东西多了就不值钱,所售者并无几人 。“怪八股”只能说明蔡元培从小就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但真正让他抛弃旧学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结局,这一年也是他被授编修、初入宦途的第一年 。甲午奇耻,令众多的士大夫开始反思并转向西学,蔡元培也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如此,蔡元培虽未与康梁等人结交,却被保守派视为康党 。在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六君子”被杀后,蔡元培也就心灰意冷,回到了家乡绍兴 。
绍兴当时正好成立了一所中西学堂,蔡先生是翰林出身,于是被家乡父老推荐为学堂监督(即校长) 。两年后,因他的夫人不幸病逝,前来给他提亲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在烦不胜烦的情况下,蔡元培开出了五项征婚条件:第一,女子必须不缠足;第二,必须识字;第三,男人不许纳妾;第四,丈夫死后,女人可以改嫁;第五,夫妇如果感情不相合,可以离婚 。
这五项条件现在看来实属正常,但在当时,那可是惊世骇俗,然蔡元培的态度十分坚决,同意则来,不合则去,这倒也减少了很多无谓的骚扰 。直到一年之后,蔡元培才觅得佳妻,在结婚那天,他还别出心裁地变革了婚礼旧俗,不闹洞房搞演讲,内容是:男女平权、男女平等 。
1901年秋,蔡元培来到上海就任南洋公学特科总教习一职,在该校发生的学潮中支持了学生的行动 。此后,他的思想一度转而激进,他在上海发起中国教育会,其团体虽未直接造反,却已萌发反意 。在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蔡先生更是剪掉辫子、脱下长袍,与年轻学生一起搞起了军事训练,上海的拒俄运动、《苏报》、《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等,也在他的参与下搞得有声有色 。1904年,光复会成立,蔡元培为创始人之一,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也随即加入,成为双料革命元老 。
《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入狱三年、邹容瘐死监中,蔡元培也于1907年开始游学欧洲,以避其锋 。在德国的四年中,蔡元培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在学术上更进一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元培返回国内并被推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蔡元培及宋教仁等几位国民党阁员决定退出内阁 。辞去总长一职后,蔡元培再度出洋,直到1917年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才返回国内 。
北大源于京师大学堂,原为旧官僚晋身之所,这些人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学风尤其恶劣 。当时京城的八大胡同便有“两院一堂”的说法,所谓“一堂”者,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因为其师生常光顾这等烟花之地而闻名也(后来陈独秀亦有此习) 。
蔡元培上任后,即主张“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在给汪精卫的信函中也曾说:“在弟观察,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而在国外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国内之切实 。弟之所以迟迟不进京欲不任大学校长,而卒于任之者,亦以此 。”由此可见,蔡元培开始提倡“教育救国”理念并希望学生专注于学问,但对于政治运动,他仍旧未予取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