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及习俗( 二 )


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 , 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 ,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 至于儿童 , 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 , 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 , 外用可以消毒杀菌 , 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 , 不宜提倡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 , 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 外包以丝布 , 清香四溢 ,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 做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 , 形形色色 , 玲珑夺目 。
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 , 以五彩丝系臂 , 一名长命缕 , 一名续命缕 , 一名辟兵缯 , 一名五色缕 , 一名朱索 , 辟兵及鬼 , 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 , 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 , 节日清晨 ,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 , 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 , 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 , 抛到河里 。据说 , 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 , 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 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采药、翻药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及习俗】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 , 不管南方、北方 , 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 , 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 , 特别是乡村 , 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 , 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 , 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 , 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 , 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 , 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 , 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 , 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 , 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
端午带红绳寓意
端午节红绳亦称长命缕 , 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 , 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 , 名称不一 , 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
这个习俗是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 , 或悬于门首 , 或戴小儿项颈 , 或系小儿手臂 , 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 , 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
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 , 要将红绳摘了下来 。因为对于系五红绳的人来说 , 可以帮助他避邪 , 脱离烦恼 , 忧愁 。所以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后要扔掉红绳 , 以便远离邪恶 , 烦恼 , 忧愁 , 让它们伴随着雨水流走 , 永远都不要再回来 , 并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
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邪避瘟 。时值初夏 , 细菌病毒活跃 , 人易染病 , 因此人们一多种方式禳毒祛病 。例如 , 将白艾菖蒲插门上 , 以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或蜘蛛)图象贴于门上 。妇女佩带香包等物 , 小孩多余手足颈系五色丝线.五色丝线 , 名为健牛绳 , 长命缕 , 百索线等 。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 。香囊俗称香布袋儿 , 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 。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 , 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 , 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 , 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 。如今 , 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 , 体现出时代特色 。当然 , 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 , 所以 , 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