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的区别,x射线与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哪些信号?

x射线与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哪些信号X射线照射固体物质,可产生散射X射线、光电效应、俄歇效应等 。①光电效应:当入射X射线光子能量大于等于某一阈值时,可击出原子内层电子,产生光电效应 。应用: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是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技术基础 。
光电效应使原子产生空位后的退激发过程产生俄歇电子或X射线荧光辐射是X射线激发俄歇能谱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的技术基础 。
②二次特征辐射(X射线荧光辐射):当高能X射线光子击出被照射物质原子的内层电子后,较外层电子填其空位而产生了次生特征X射线(称二次特征辐射) 。应用:X射线散射时,产生两种现象:相干散射和非相干散射 。相干散射是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的基础 。

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的区别,x射线与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哪些信号?

文章插图
荧光效应名词解释荧光效应是指当高能x射线光子激发出被照射物质原子的内层电子后,较外层电子填其空穴而产生了次生特征x射线(或称二次特征辐射)的现象 。
因其本质上属于光致发光的荧光现象,即与短波射线激发物质产生次生辐射的荧光现象本质相同,故称为荧光效应,也称为荧光辐射 。
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的区别,x射线与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哪些信号?

文章插图
生活中黄曲霉素无处不在,怎么发现解读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已知的种类包括B1、B2、G1、G2、G2a、M1、M2、P1等十几种 。由于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 。其中最受关注的黄曲霉素M1是由动物摄入B1后在体内经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而B1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毒性最强的一种,仅次于肉毒毒素 。
无处不在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无处不在,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对食品和饲料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湿热地区更有利于霉菌素的产生 。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等,在动物性食品如肝、肾脏、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 。它通常喜欢“亲近”以下四类食物:
1、坚果类 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 。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素污染了,一定要丢弃 。
2、谷物类 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 。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
3、粮油制品 花生油、玉米油 。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严格挑拣原料,使用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或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 。
4、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腐乳、黄酱 。高水分含量和齐全的营养物质很容易使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被黄曲霉污染 。
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黄曲霉素含量在30-50μg/kg为低毒,50-100μg/kg为中毒,100-1000μg/kg为高毒,1000μg/kg以上为极毒 。其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素含量在1mg/kg就可诱发癌症 。而1mg/kg黄曲霉素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
1993年,黄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尤其以黄曲霉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 。
黄曲霉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体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主要诱发肝癌的发生,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损害肾脏,降低机体免疫能力,诱发多种癌症如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同时也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
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状
根据人体摄入黄曲霉素剂量的不同,可将中毒症状分为两种:
急性和亚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毒素 。迅速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以及胆道增生,会在几天或者几十天内死亡 。
慢性中毒 持续微量摄入一定量的黄曲霉素,使肝脏出现慢性损伤,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功能降低,出现肝硬化,以及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会在几周或者几十周后死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