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图片 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图片

【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图片 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图片】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图片,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图片 。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 苏轼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而作的题画诗 。
惠崇所作的《春江晚景图》共两幅 , 一为鸭戏 , 一为雁飞 , 苏轼均有题诗 。值得玩味的是 , 惠崇的两幅《春江晓景图》俱已失传 , 而苏轼的题画诗却独自流传下来 , 尤其是这首鸭戏图的诗 , 九百年来流播人口、吟诵不衰 。要解释这种喧宾夺主的奇特现象 , 只能从这首诗的本身去找原因 。

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图片 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图片

文章插图
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图片 惠崇春江晚景诗配画图片

文章插图
苏轼的这首七绝 , 把惠崇的“小景”画转化为“写景”诗 。它通过对早春江上典型景物的描绘想象 , 表现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和给诗人带来的盎然情趣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即扣住了早春这一特色 。桃花 , 本来就是春天的象征 , 现在桃花只开了三两枝 , 更显其春早 。从布局上看 , 诗比画也更为别致 , 诗人是要咏歌画面上的春江 , 却先咏岸上之景——点缀于竹林之外的三三两两桃花 。这一闲笔 , 不仅使诗意更为波俏 , 画面分出了层次 , 而且点点桃花缀于青青竹林之外 , 也更显得疏淡雅致 , 富有情韵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画面的主体 , 也是个特写镜头 。鸭生性爱水 , 一年四季多与水相伴 , 特别是寒冬过后 , 坚冰初融 , 鸭群乍入春水更显得欢畅 。用鸭戏于水来表现春江 , 这很典型 , 也显露出画家的独具慧眼 。但画面毕竟是静态的 , 它只能用线条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 ,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画家的创作意图 。它画春水 , 无法直接表现出水的温度;它绘鸭群 , 也无法表现它们的知觉 。因此 , 直接道破“水暖” , 直接点出“鸭先知” , 正是苏轼题画诗的功劳 , 也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另外 , 我认为“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更深的一层含蓄 , 它会给我们启迪 , 使我们联想起某类生活哲理 , 即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会有一个征兆 , 这个征兆又往往会通过某一特定事物予以宣泄和表露 , 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 暴风雨前的低气压;再如 , 地震前的鸟奔兽突 。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政治的 , 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存在着“春江水暖鸭先知” , 这种哲理含蕴更是惠崇的画面所无法喻示的 。
诗的第三句再从画的主体到陪衬 , 由点到面 , 这就是“蒌蒿满地芦芽短” 。蒌蒿又叫白蒿 , 是一种春天长出来的野草;芦芽 , 即芦草的芽 , 生于池沼和江滩上 。诗人在咏歌了画面的主体鸭戏之后 , 又来写陪衬的蒌蒿和芦芽 , 这不仅使画面显得广阔和深邃 , 也不仅是为了再次点出早春的季节特征和江边的地理环境 , 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诗中所说的“欲上时” , 一方面是指早春河豚“抱上水”这一季节特征 , 也还含有此时正是河豚肥美上市之时 。从诗的布局来看 , 最后一句突破了画面上的时空界限 , 写出了不属于画面但又与画面存在必然联系的情形——河豚欲上时 , 发挥了文学特有的想象功能 。前人总结题画诗的主要经验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 。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正是和原画保持了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 , 既是对这幅鸭戏图的鉴赏和评品 , 又是它的扩大和延伸 , 因此不论这幅画存与不存 , 这首诗都足以流传不朽 。
通过以上比较 , 我们可以看到 , 苏轼的题画诗高于惠崇《春江晓景》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惠崇的画所表现的是春江晚景的一个典型侧面 , 用莱辛的话来说 , 就是用线条和色彩来摹仿物体的动作发生的一个瞬时(《拉奥孔——论诗与绘画的界限》) 。苏轼的题画诗却是用更细、更清晰 , 也更夸张的诗笔来集中体现这个侧面中的一个典型镜头 , 而且他把绘画与鉴赏结合起来 , 对画面的精妙之处细加点破 , 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内中之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