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分析及5个增长模型解析 用户增长模型有哪些( 三 )


若是不将流量留存成为你的用户群,那你每天都需要对公域流量进行付费,对用户进行「租用」;当用户沉淀成自己的用户群时,你才能说这些流量是你所拥有的 。当然,拥有后不代表就永远拥有,还是需要倚靠策略与手段去进行促活与维护,否则留存后的用户还是有可能流失的 。
现阶段:循环快增长、AHA时刻
增长循环Growth Loops
光是提高留存的优先级还是不够的!
2017 年,新的声音又出来了:循环(Loop) 。随之发展到了2018年由四个知名的硅谷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创投提出了一个全新增长框架,增长循环(Growth Loops) 。
进入国内后,常见的几个增长循环Growth Loops模式就有:病毒式裂变、补贴增长、UGC内容循环 。
这个概念是在重新检视你的商业模式,将原本漏斗的框架换成一种循环的框架,虽然同样会有转换率、留存率等概念,但因为重点在于让循环越快越好,目标不同,优化的方向也会不同 。
如果说第二阶段的关键字是「精准」,那在这个阶段就是「快」 。
增长循环是让用户参与你的增长模式,你的增长不再受限于自己公司的资源,而更可以利用用户产生的价值,将既有用户效益最大化 。
这个概念在《流量池》里也有提到,但是不多,大部分内容还是在讲获客 。
增长循环不只是要提前只知道营销结果,还要提前显现出营销结果 。我一开始就说,用户增长是一套提前知道营销结果的方法论 。这其实不只是在监测数据、做实验,和扩大成果,分析也是一个重点 。
与AARRR / RARRA框架不同的地方
前面提到的AARRR / RARRA若以更抽象的概念来看,其实也是输入Input (拉新/激活)、行动/步骤Action/Step、输出Output (转化/收益) 。不过漏斗形式的框架,有以下两个特色:

  • 每个环节依旧还是断裂的 。
  • 从流量的进入到获利的终结 。
因此,虽然漏斗式框架(AARRR/RARRA)与循环式框架(Growth Loops)都有输入与输出,而之中最大的差异在于输出是否能够再回到输入 。一旦输出的结果能回流进输入里,这个增长将是「可持续性且复利的增长」 。
比如一些UGC的内容平台,找图用的花瓣、站酷之类 。
他们的的核心增长动能,就是来源于网站上UGC 的内容 。种子用户上传了内容,其他用户因为内容而在平台上产生了更多的互动,而后因为这些UGC 内容持续从外部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新老用户而形成了循环Loop 。
知名的亚马逊Amazon增长飞轮理论,其实也是增长循环Loop的概念 。
延伸阅读
小红书增长产品分享的实际案例
小红书如何透过循环增长Growth Loop框架找出增长动能并落地 。
1、用户数据发现
之前我在小红书担任Growth PM时,曾从用户数据发现每天有大比例用户,会自主地将小红书上的内容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上给身边朋友,透过这样分享所带来的回流量却非常的低,我觉得十分可惜 。于是,我思考如果每个自主分享的用户只要每天再带回一个用户(不论新老用户),这样DAU就能够直接翻倍了!
2、Growth Loops框架应用
(Input)第一批用户在平台上看到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分享(Action)给外部用户,外部用户因为第一批用户的分享行为接触到了平台(Action ) 。多次接触后,外部用户感知到平台价值下载APP正式加入平台(Output/Input),养用户期间所获取的偏好数据帮助算法产生个性化内容,进而提高新进用户的留存(Input),同时当新用户更容易也在平台上找到感兴趣的内容,也能促使他们加入分享行列,将喜爱的内容再分享给其他外部用户(Action) 。
3、具体执行项目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与团队着手开始执行一系列项目落地 。像是,从「分享」这个行为路径出去所乘载的「每一个」用户体验节点(如:分享UIUX设计、分享后的链接标题及缩图优化、被其他用户打开后的落地体验、行为路径中的数据采集…等)都是我们优化的范围 。同时,也利用这样的机会去做到「养用户」,并同时收集被带进来的用户偏好,做后续当这群用户正式下载APP成为我们「真正用户」时,推荐算法冷启动时所需的初始数据(比起我们用其他方式去猜测更加精准),如此一来,在用户onboarding的过程能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进而增进留存) 。这个一系列项目落地后,就能透过这个Growth Loop去实现「可持续性且复利的增长」!
*养用户为什么重要?
小红书是个社区与电商结合的APP,要一个用户因为一篇内容或是一个商品就立刻下载一个app非常困难,若不想办法「养用户」就这样让他流失也十分可惜 。若是能够先提供他轻量级的服务,当后续他感知到了更大的平台价值(例如对页面进行收藏后想查阅等),他就更愿意去下载app,成为你更有价值的用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