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由来,什刹海说的是哪一年?( 四 )

胡同景点介绍
什刹海
元朝初年,这片水域叫积水潭,它是大都漕运的终点,无数南来的船队都在此靠岸 。萨兆沩先生在《净业觅踪》说,那时两岸“饼铺饭馆云集,酒旗绵延数里”,“春雨清尘,桃李盛开,酒楼悬挂的酒旗,迎着东风招展 。那青底红字的酒旗,绵延达数里之遥” 。可见,当时已是一片繁荣景象 。
在明代,因湖边有座什刹寺,这片水域随之被称作什刹海了 。元代的漕河逐渐废弃,积水潭日益内缩,慢慢形成彼此相连的三个小湖,往日船货云集的水陆码头,一变而成波光潋滟的宁静水乡 。当时的诗人李东阳在湖边流连,兴之所至,赞它为“城中第一佳水” 。公安三袁也联袂而来,在湖畔结社,饮酒,赏月,吟诗,留下一段佳话 。
在清代,三个小湖分别被通俗地叫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后海和西海 。三海相连,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东侧,是紫禁城 。不知是骄傲还是悲哀,紫禁城里最后两任皇帝,都出自后海东岸的醇亲王府,大清帝国最后几出惨烈的大戏,其实早在什刹海畔就拉开了序幕 。
恭王府恭王府开放时间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号,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 。相当於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修假山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於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 。
胡同(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 。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 。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 。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 。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 。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 。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 。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
银锭桥
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 。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 。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 。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景名为“银锭观山” 。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
鼓楼
鼓楼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 。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
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 。
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 。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 。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 。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 。,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 。,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 。
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 。第三层是暗层 。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 米 。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 。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