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文章插图
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 , 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 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 。
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 , 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 , 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 , 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 , 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 。
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 , 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 , 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 , 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 , 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 , 电位急剧上升 , 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 即去极化 。
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于大量的钠通道开放引起的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致;复极化则是由大量钾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

扩展资料:
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全或无”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 , 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 , 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 , 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 。
2、不能叠加
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3、不衰减性传导
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 , 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 , 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 。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时 , 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 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 , 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 , 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 。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刺激若达不到阈值 , 将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刺激一旦达到阈值 , 就会暴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 。其大小和形状不再随刺激的强弱和传导距离的远近而改变 。
②具有不应期 。即使连续刺激 。动作电位亦不发生融合 。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 ,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 , 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 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 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 。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 , 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 , 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 电位比膜内正 , 所以 , 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 , 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 , 并进而转为正电位 。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 , 阻止Na+继续内流 。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 , Na+内流停止 。因此 , 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