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疟原虫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文章插图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细胞壁: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①糖类和②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
(2)细胞器:原核细胞一般只有核糖体,没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则有多种细胞器 。
(3)细胞核:这是划分两者的依据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其核叫拟核 。核区的DNA不含蛋白质成分,因此也没就没有染色体 。真核细胞有核膜,核内有染色体 。
2.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 。疟原虫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即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而所谓裂殖体,是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 。裂殖子后部可见一线粒体 。内质网很少,但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 。高尔基氏复合体不明显 。裂殖子的核大而圆,位于虫体后半部,沿核膜可见核孔,未见有核仁 。
3.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 。
微观图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 。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 。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蛋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及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而其他种类的疟原虫会感染它种动物,包括其他灵长目动物、啮齿目动物、鸟类及爬虫类 。
在人体内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时期,在肝细胞内发育的红血球外期及在红血球内发育的红血球内期 。
[编辑] 在人体中的三种型态滋养体(trophozoite,或称活动体、营养体)
疟原虫进入红血球后的型态,主要的目的是生长及摄食 。滋养体的疟原虫以血红蛋白为食;它们以半胱氨酸蛋白酶(plasmepsin enzymes)消化血红蛋白 。滋养体早期细胞核小,细胞质少,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ring form) 。接着,随着虫体的成长细胞核增大,细胞质增多,有时还会伸出伪足,且细胞内开始出现疟色素 。
裂殖体(schizont)
滋养体成熟后,疟原虫的细胞核开始不断的分裂 。此阶段称为裂殖体 。分裂到最后,细胞质也会分裂,每个核形成一个单独的小细胞,称为裂殖子(merozoite) 。
配子体(gametocyte)
疟原虫经过数次裂殖体的阶段后,一部分的裂殖子会侵入红血球中发育 。它们的细胞核不再分裂,反而增大;细胞质增多,步伸出伪足 。最后会发育成为配子体 。配子体的形状从圆形到新月形不等,且有雌雄之分 。雌体较大,雄体较小 。
[编辑] 红血球外期红血球外期(exo-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外期,指的是疟原虫尚未进入红血球前的阶段
【疟原虫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1.疟原虫的成熟孢子(sporozoite,或称芽孢)随雌疟蚊的叮咬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
2.在约30分钟内进入肝细胞,开始进行无性分裂生殖,并一边摄取肝细胞内的养分发育
1.卵形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会产生一些休眠的疟原虫,称为潜隐子(hypnozoite,或称休眠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再度活化 。这被认为与卵形疟和间日疟的复发有关[3] 。
3.疟原虫不断进行分裂生殖,最后产生红外期的裂殖体
4.被感染的肝细胞破裂,裂殖体释放出裂殖子
[编辑] 红细胞内期红血球内期(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内期,指的是疟原虫已进入红血球的阶段
1.被感染的肝细胞破裂后,裂殖子进入血液中
2.侵入红血球,形成滋养体,摄食吸收养分,生长发育,开始分裂生殖
3.不断分裂生殖,形成红内期的裂殖体
4.被感染红血球破裂,释放裂殖子
5.不断重复前述步骤,最后有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编辑] 在疟蚊体内的发育1.疟蚊经由吸取病人或带原者血液,使血液中的各型态原虫进入蚊子体内;但只有配子体会继续发育
2.在蚊的胃内,雌、雄配子体发育成为雌、雄配子
3.较小的雄配子钻进较大的雌配子内,形成合子
4.合子会继续伸长,而且能动,称为动合子(ookinete)
5.动合子最后穿破胃壁,在胃的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oocyst)
6.卵囊中进行孢子繁殖(无性),接着破裂,释放出疟蚊虫的孢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