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生存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唐朝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关系最融洽?


华夏大地生存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唐朝的少数民族为什么关系最融洽?

文章插图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发达的国家 。且在华夏大地上,自古以来就生存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它们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融合,演变成了现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时而战,时而和,总的来说,还是以和为主 。而唐朝,算是古代王朝中,与少数民族关系最为融洽的王朝了 。
唐朝时期,活跃在北部的少数民族是回纥,回纥又称回鹘 。回纥是游牧部落,起先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唐朝瓦解突厥后,漠北地带被唐朝控制,回纥也有了发展机会,逐渐成为漠北势力最强的部落 。唐太宗在回纥设立翰海都督府来管理回纥各部,册封回纥首领为都督府都督 。
八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建立回纥汗国,自立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军溃败,唐朝已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叛军,唐玄宗为避难,甚至,匆忙逃亡了蜀地 。在此之际,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继位,尊称唐玄宗为太上皇 。怕老父亲唐玄宗窥伺自己的皇位,唐肃宗是一直监视着唐玄宗的,致使唐玄宗晚年过得很是凄凉 。
唐肃宗继位后,为寻求回纥援助,将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可汗,以和亲来加强唐与回纥的联合,来达到平定叛乱的目的 。不过,这回纥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帮助唐朝平叛可以,但是,得有条件,那就是:收回城池后,财物和老百姓都归回纥,城池之地归大唐 。等于说,唐朝收回来的都是空城,大唐由此,便开始从强盛走向了衰落 。
其实不然,回纥心里明白的很,因为,从大唐征服匈奴和突厥的战争中,回纥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为敌 。为什么这个说呢?其一,自己的实力和中原王朝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中原王朝经济基础强大,只要政局稳定下来,想灭掉你还不容易?其二,回纥是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为生,衣食住行靠的全是畜牧,一个天灾很可能大部分牲畜就会毁于一旦,一个政权也很可能就此垮塌 。
所以说,回纥力量虽然强大,但是,缺乏经济基础,归根结底,他们还是离不开中原王朝的支持,所以,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和大唐搞好关系 。
在回纥存在的一百多年里,双方在边境都不设置防御设施,互不防备 。这期间,唐朝还与回纥和亲,多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回纥可汗融入了唐朝的血统,以至于,可汗在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称:“我娶了你的公主,自然就成了你的女婿,女婿就等于半个儿子,只要能为皇上效劳,儿子是在所不辞 。”可见,唐朝和回纥的关系是非常的友好的 。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 。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 。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 。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是“天中” 。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而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 。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 。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并在这里定都洛阳,其用意是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 。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说法一: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 。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 。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 。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 。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 。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 。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 。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说法二:与瓷器无关——中国为什么叫China?新民晚报2004年8月3日16版介绍景德镇瓷文化 。其文说,宋元两代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 。又说,明清两代瓷器大量出口,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这些史实,我无异议 。唯可疑者,其说china由来,文云:“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 。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 。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 。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 。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 。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 。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 。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 。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然有极大障碍,景德镇人难以克服 。就是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 。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 。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 。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 。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 。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请容详说支那由来 。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 。”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 。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 。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 。”他则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义 。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 。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 。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 。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 。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 。“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 。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 。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 。陶瓷产品,古称瓦器 。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 。支那瓦者,中国瓷也 。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 。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 。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镇人不必失望 。你们不是还有浮梁县的高岭村吗?没人替它争取,它却进入洋文 。在英文里,Kaolin义为瓷土 。景德镇瓷器最初用高岭村出产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称高岭土 。Kaolin乃高岭之译音也 。后来欧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里产的,皆以高岭称之 。贵村之名于焉“走向世界”,不亦壮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