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自称其字为“六分半书”,你觉得他的字写的怎么样?


郑板桥自称其字为“六分半书”,你觉得他的字写的怎么样?

文章插图
郑板桥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他自创的“六分半书”外,他在字、线、草方面也颇有深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从他所流传给我们的作品来看,他确实在字体艺术上有很大的造就 。郑板桥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他用汉分杂楷、草的“六分半书体,他的楷书,不仅有突出的艺术成就,而且也为他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板桥具有深厚的楷书艺术造诣 。
也许很多人知道郑板桥可能都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他这个人的,甚至很多人也通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来直到郑板桥这个人,事实上,郑板桥不仅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且在书法、文学成就,这可以从他的身份地位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他真的是一个很具有才华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极富自我个性,而且郑板桥的个性是非常明显,很多人认为他的书法不入流,虽然他的书法很多人都认为不怎么样,甚至对他的书法产生怀疑,但也正是这个问题而成就了郑板桥 。
【郑板桥自称其字为“六分半书”,你觉得他的字写的怎么样?】郑板桥的书法也是一种创新,而他的这种书法创新也不仅局限于形式创新,但也是组成的艺术创新的布局,从他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作品有很多的形式,如:楷书、行书、隶书,几种常见风格整合在一起,有些字词还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这也在整个书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
如果你在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中没有体会到艺术审美情趣,同时你可能也会认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缺少一种“绘画”的审美情趣 。但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我们普通的书法鉴赏水平来评判古代书画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有当代的艺术气息,郑板桥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品味 。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 。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 。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 。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 。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 。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 。其文奇、其字奇 。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 。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 。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 。”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 。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 。”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 。
提起郑板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因此他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
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40岁考上进士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50多岁才当了县令 。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