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文章插图
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 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 , 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 , 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 。
科举 , 科举制、科举制度 , 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 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 , 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 , 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 , 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 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 。
第一在政治方面 , 科举制度大幅度的改善了以前封建王朝的用人制度 , 使得一些拥有真正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当中担任职务 。
第二在教育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方面 , 科举制度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 使得许多平常百姓家读书的风气盛行 。
第三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 科举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作用 , 同时进士科重视考察诗词歌赋 , 也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
扩展资料: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 会试和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 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 , 所以又称为秋闱 。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 , 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 , 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 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 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 , 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 , 取中后称为贡士 , 第一名称为会元 。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 略仿宋代的经义 , 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 , 所谓代圣贤立言 。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 , 字数有一定的限制 , 句法要求排偶 , 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 考策问 。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 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第一甲录取三名 , 第一名俗称状元 , 第二名俗称榜眼 , 第三名俗称探花 , 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