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的由来,圣母冢的由来?( 三 )


《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 , 莽曰祓同” 。首先 , 水为古代河流的通称 , 江淮河济为古代四渎 , “江水”因为长而变成了“长江” , “河水”因为水色黄变成了“黄河” , 淮水也称淮河 , 只有济水不变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有河流均称水 。“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 , 当然是因为它小 , 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 根艾的反切是“Gai” , 因此 , 根艾水应为赣水 , 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 , 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把瓢(piao)听成了皮袄(pi’ao) , 也可能不会写“赣”这个字 , 同时赣榆应该读成Gaiyu , 而不应读Ganyu 。在地名学中 , 不应该用普通话为地名正音 , 例如 , 六安、六合的六都读“Lu” , 而浒墅关的浒则读“Xu” 。赣榆之赣就应读Gai了 。
赣水在哪里 , 自然不是鄱阳湖五水之一的赣江(水) , 而是现在的青口河 。大小莒城为春秋时期的莒国的都城 。秦设赣榆后至西汉 , 县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 , 现城墙仍在 。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载 。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 , 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 , 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 , 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 , 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 。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 , 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 , 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 。《临沭县志》载:“玉山 , 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 , 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 , 故名 。”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 , 玉山不像古地名 , 是否是榆山之转?两千多年行政区划变动频繁 , 不无此种可能 。因此 , 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 , 当然 , 榆山尚需考证 。赣榆建县于土城 , 其下游仍为柜县 , 东汉建初五年(80) , 由于赣榆县划归东海郡 , 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 。
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 , 在土城建县后 , 河道淤积 , 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 。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 , 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 , 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 , 号称“六朝邑” 。几百年后 , 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 。因而民国34年(1945) , 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 。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 , 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 。
由于海州话和赣榆话方言的差异 , 金代在现赣榆县罗阳镇境内设置的盐务机构———临洪灶 , 因海州话临读Ling而被误写成岭洪灶 , 进而简称“岭灶”;而“鲁南城”海州话南读Lan而变成了鲁兰城 , 进而有了鲁兰河;而柘汪和罗阳境内古代河口的造船厂———“圬工”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写成“吴公” , 意义全失;宋庄镇境内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积沙 , 像太平庄旧称“沙头”一样 , 却解释为沙、寇两姓合并取名沙寇村 , 纯属杜撰 。因此对赣榆县地名进行严格地考证 , 应是地名管理机构认真考虑的问题 。
【莒县的由来,圣母冢的由来?】朐县、赣榆、东海地名来源于山水也成为命名这一地区的惯例 , 灌云县取灌河、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因前有连岛后有云台山而得港名;连云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处灌河之南;响水县则直接取自响水口 , 以至于后人还出了个“响水口桥口水响”的对联在全国征求下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