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一提起八股文,相信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想到的便是诸如“禁锢思想”、“死板僵化”之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问题在八股文上是确实存在和显而易见的 。
然而作为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文体,八股文虽在明清时便深受诟病,但却一直未能被废除和替代,这说明八股取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有其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的 。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上图_ 明清时期八股文考卷
在就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进行分析前,首先需要就什么是八股文和八股文何时产生作一个简要说明 。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一般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是全文议论的重点,且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为八股,八股文即由此而得名 。科考时,题目由《四书》《五经》中选出,考生代圣人立言,围绕题目按照八股文格式进行写作,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字数和声律的要求 。一篇好的八股文不仅要立意明确,有逻辑,行文之间还要有气势 。
八股文何时产生尚有一定争议 。
部分人根据顾炎武《日知录》中“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的记载而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简单来说,八股文最早与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
《明史·选举制》中有“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的记载 。由此可知,八股被规定为科考文体是在明太祖时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所规定,但在明朝前期,八股文格式并未完全固定,其定型一直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时期方才完成 。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上图_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
明清时期便已有很多读书人对八股展开了批判,如顾炎武就认为八股文之危害远过于秦始皇焚书坑儒 。清朝的徐大椿则更是感叹道:“读书人,最不济 。烂时文(八股),烂如泥 。”尽管批评很多,但八股却很难被取代或者废除,这是因为八股在明清时期尚还有其存在价值,这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八股文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进而充分发挥了科举制度在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 。
科举制的重要作用在于将选官用人的权力收归中Y,避免门阀产生,加强中Y集权和皇权 。通过科举制,使全国各地的士子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社会流动,有效的维护了大一统局面 。然而,要想充分发挥科举制的作用,维护考试公平是一个关键 。
试想,如果以诗赋取士,主观性太强,很容易导致唐朝时考生向王公贵族请托的弊病 。若考试范围没有限定,则出身寒门和偏远地区的读书人肯定无法与那些出身富裕、处于发达地区的人竞争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
八股文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是八股文有着严格的格式规定,考官评卷时根据格式和内容可以快速的做出客观评价 。二是八股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范围窄,对于寒门士子而言,这些书普及率较高,容易得到,使得参加科举的士子不论贫富,身处何地,都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
?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是八股文(举个例子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上图_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二、八股取士之精髓在于使大量可堪造就之才脱颖而出 。
在明清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因八股取士变成了只会作八股的书呆子,他们只顾埋头四书五经与八股,知识面狭窄,不光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 。正如《时文叹》中说的,他们往往“辜负光阴,白白孚迷一世 。”哪怕“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但毕竟只是一部分 。
八股文死板僵硬,内容空疏,对于治国理政而言没什么帮助,这一点统治者也很是清楚 。之所以沿袭不改,是因为八股取士的精髓不在于通过八股文治国安邦,而是通过设定考试难度,从众多应试者中选出可堪造就之才,由国家进行下一步培养 。明清时期殿试出榜后,总是选进士入翰林院进行学习培训,使翰林院成为国家养材之处便可说明这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