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俗,惠州葬礼习俗?( 二 )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 。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 。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 。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 。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 。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 。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 。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 。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 。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 。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 。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 。……昏(婚)礼者,礼之本也 。”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 。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 。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 。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 。“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 。“六礼”起源于周朝 。《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 。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 。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 。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 。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 。《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 。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 。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 。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 。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 。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 。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 。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 。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