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数九怎么数,数九寒天的数九是从什么开始数的?

数九寒天的数九是从什么开始数的数九寒天是指冬天最冷的那些日子,数九从节气冬至之日开始,每过一个九天就是一个九 。
【冬季数九怎么数,数九寒天的数九是从什么开始数的?】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当数到九个“九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数九”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历史悠久,在民间口口相传 。它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 。
冬练三九是什么数字“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
一般“三九”时最冷 。
入伏和数九怎么算的夏至过后就要进入酷热的“三伏天” 。但究竟从夏至之后的哪一天开始“入伏”呢?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呀?从现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历书以及挂历台历上是看不出来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出版物上没天干地支纪日法的记载(通俗说法叫“甲子”) 。而夏至后的“入伏”和冬至后的“数九”都是按“甲子”来推算的 。那么,伏天和数九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 夏至三庚入初伏,立秋一庚入三伏”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有将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故中伏不只十天),合起来称为三伏 。但多数地方还是连庚计算,不分秋前秋后,故每伏十天 。这便是我国传统历法所记的“三伏天” 。
?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 。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庚午...日子等 。
那么,“数九”又怎样计算?
“ 冬至逢壬数九” 。有人说数九从冬至开始,这是不对的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冬至后逢天干中的“壬”日是第一九的第一天 。“九天”顾名思义就是以每九天为计:我们这里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二下田犁之说 。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了农历节气的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立春了,天气将渐渐转暖 。
“入伏”和“数九”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用农历(也叫阴历)和六十甲子的记时方法,描述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节 。
综上所述:夏至节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以后每十天一伏,共30天,直到出伏 。冬至后第一个“壬”日数九,以后每九天为一阶段,依次是二九、三九……直到九九,共81天 。这就是:“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的计算时间
冬日一九二九怎么计算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 。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 。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 。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