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锂电池行业前景 新能源—锂电池行业27家龙头公司( 二 )


正极材料全球出货量从2013年的不足10万吨,到2020年的60万吨,年复合增长30% 。预计2025年全球正极材料规模超过2000亿元,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产量51万吨,同比增长27%,其中NCM三元材料占比46%,磷酸铁锂占比25% 。
正极材料是锂电四大关键原材料环节中最为分散的,当前CR3仅为20%-30%,CR5仅为30%-40% 。主要原因是下游电池厂出于供应链安全和产品质量的考虑,普遍会自产部分正极产能,而上游矿产企业凭借资源优势也会采取向下游延伸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独立正极材料企业的市场空间 。
目前国内正极材料企业的毛利率多低于20%,以下游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材料企业,其毛利率持续承压,而以当升 科技 为代表的出海型企业,毛利率则整体保持稳定 。
总结:1,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不高,主要是上下游的挤压与技术迭代 。
2,高镍化,无钴化是目前的趋势,未来固态电池是趋势 。
3,正极材料行业前五的公司:德方纳米,容百 科技,贝瑞特,国轩高科,天津巴莫 。
三元材料前五公司:容百 科技,天津巴莫,长远锂科,当升 科技,杉杉能源 。
4,正极上游原材重点关注:镍,锂,钴 。代表公司:盛屯矿业,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 。
2,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品好坏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性能等环节有较大的影响,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6-8% 。
目前负极产线的投资2-3亿元/万吨,国内一线负极材料企业产能规模7-8万吨,产能的扩张和一体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 。负极的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电池厂较少布局该环节 。
国内负极材料产量从2014年的5万吨规模增长至2020年36.5万吨,年复合增速约40%,其中人造石墨占比逐年提升,2020年国内市占率达到84% 。预计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行业规模400亿 。
负极材料集中度较高,2020年国内负极材料CR5占比78% 。贝特瑞、杉杉、江西紫宸为中国传统负极三强 。东莞凯金近年来出货量快速提升,主要受益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已开始跻身一线负极厂商的行列 。
负极上市公司行业集中,盈利能力好,毛利率介于25%-40%之间 。负极石墨主要是外协生产,成本占比40%,目前负极厂商开始自建石墨化产能,未来负极生产一体化是行业趋势,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
碳硅是行业普遍看好的下一代负极材料,金属锂是负极材料的终极方案,也就是固态电池 。
总结:1,负极行业集中度,负极产业一体化是未来趋势 。
2,石墨—碳硅—金属锂是负极发展趋势 。
3,负极材料前四公司: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东莞凯金 。
3,隔膜材料
隔膜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约8-10% 。隔膜成本中,原材料和制造费用占比较大,因此企业的规模化效应较强 。
目前隔膜产线的投资4-5亿元/亿平,国内一线隔膜企业产能规模30-35亿平 。隔膜的技术壁垒较高,是四大电池材料里面最晚实现国产化的环节 。除比亚迪和SKI等少数电池企业外,其他电池厂都以外购隔膜为主 。
国内隔膜产量从2014年的5亿平规模增长至2020年37亿平,年复合增速约40%,其中湿法隔膜占比较高,2020年国内市占率达到70% 。预计2025年全球锂电池隔膜行业规模超过300亿元 。
隔膜行业规模效应较强,龙头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 。20年国内湿法隔膜CR5占比93%,其中恩捷股份并购了上海捷力 。
隔膜企业的毛利率普遍较高,在40%左右,但近年来有逐步下滑的趋势 。隔膜是四大材料中降价预期最强的环节,企业需要依靠不断降低制造成本来维持高盈利水平 。
锂电四大材料中,隔膜单位产能投资高,且需在掌握工艺基础上进行设备采购及调试,安装后仍需较长时间爬坡才可保证较高良品率 。技术、资金密集型特点限制新进入者进入 。
一线电池厂认证周期往往在2-3年,之后才可批量供货,从产能规划到实现收入间的长周期保证了龙头的先发优势及规模优势 。
总结:1,隔膜材料行业新进者难度很大,行业将进一步向龙头靠拢 。
2,湿法+涂覆是行业发展趋势 。
3,负极材料龙头公司:恩捷股份,星源材质 。
4,电解液材料
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输的通道,其成本占到锂电池的约6-8% 。锂盐、溶剂和添加剂原材料占电解液环成本的90%左右,为降低成本,布局原材料产能已成行业发展趋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