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水门桥真实事件

最近,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正在热映,大家的讨论度很高 。
对不太关注战史的朋友们来说,可能是初次听闻水门桥,只是单纯地通过电影去了解 。不过要是关注抗美援朝战争的话,其实对长津湖战役中的水门桥应该是早有耳闻的 。
当然了,在我们的原始资料中,并没有“水门桥”之说,这个叫法是来源于美军方面的史料 。甚至说,美军方面的叫法也不是如此,而是翻译成“水门桥”了 。当然了,不论具体叫什么,这个地方真实存在,这就够了 。为方便记述,我们下面也就沿用这种叫法 。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水门桥并不是正常的那种桥梁,而是跨越发电站管道上方、连通公路的混凝土桥 。这里是长津湖地区美军主力到后方大本营的必经之路,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
由于志愿军这边的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水门桥(因为不这么叫),而美军资料对于修复此桥的记录很多,而且在美方视角的史料中,对该桥的重要性及修复此桥的意义有较多阐述,后来看到这些资料后,国内关于水门桥的文章就多了起来 。
当然了,这其中仍然是引用美军资料较多,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 。我们这篇文章就结合双方的资料(尤其是我军资料),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尽量还原下当年的战斗 。对于要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朋友们,正好也可以对照了解 。

一:长津湖之水门桥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津湖战役时敌我双方的基本部署情况,以及水门桥的具体位置 。
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主要是陆战1师的主力和陆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此外还有一些直属的勤杂单位,总体呈Y字型分布 。

Y型左侧的美军主要在柳潭里,少部分在德洞山口等处,是陆战1师的主要战斗兵力,有8000多人;
Y型右侧的美军主要在新兴里,内洞峙、后浦等各有一部,这是美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有3000多人;
Y型交叉点是下碣隅里,这里是美军陆战1师指挥部所在地,除有一部战斗兵力外还有大量勤杂部队,约有4000人左右 。
在交叉点往南的古土里有陆战1师战斗兵力一部、英军第41特遣队、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一部及勤杂部队,最初有2100人,后来又开来陆军1个营;古土里以南的真兴里还有陆战1师的1个加强营,约1000余人 。

以上就是长津湖战役时美军在主要战场的兵力部署了,此外在其他方向也有美军分布,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
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当时集结有第20军和第27军,两个军均下辖4个师,不过第27军94师到的比较晚,因此被列入预备队中;26军则还在后方 。

第9兵团当时的作战任务是歼灭美军陆战1师的2个团,具体以79师为主攻击柳潭里、58师攻击下碣隅里、80师攻击新兴里,其余几个师主要执行分割、打援或应对其他方向美韩军的任务 。
当时志愿军对美军作战,通常要求具备5比1的兵力优势 。9兵团认为围住的是美军陆战1师的2个团,但实际上围住的是陆战1师和第31团级战斗队的主力,其兵力大大超过我们估计 。加之很多部队担负分散切割任务,因此导致实际攻击的力量不足,出现了打不动美军的情况 。
后来在新兴里方向,第80师除了配属81师1个团外,又加强了另外1个团,最终以5个团的兵力围歼了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歼灭北极熊团之战 。
不过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由于美军兵力过多,未能取得较大进展——当然了,被分割包围的美军情况也不好过 。
突遭志愿军围攻后,美军处于多点被围的不利局面,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很大,加之西线美军已经溃败,因此东线美军也决定撤逃 。

先是柳潭里的美军主力撤至下碣隅里,新兴里的美军散兵也溃入下碣隅里,然后从下碣隅里一路向南经古土里、真兴里撤退,再往南之后就有美军第3师的部队支援,而且道路条件逐渐转好,其撤逃便障碍不大了 。
但是在下碣隅里到真兴里之间的30多公里路,地形比较复杂,高差很大,沿途高地又多 。著名的黄草岭即在此线,第一次战役时,42军部队便曾在黄草岭阻击过美韩军 。

如今,美军大部队再沿着这里的简易公路撤逃,若遭到志愿军沿途阻击,那情况对美军而言显然是不妙的 。

而我们所说的水门桥就位于黄草岭以南,我方地图标注的门岘偏南一点,当时称为“洞桥” 。这里周围的山势复杂,公路拐弯极多,要是大部队被堵在这里,后面再摆个一字长蛇阵,那损失就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