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深度丨大学生吃火的工地餐:“网红效应”消退,一场热闹之后重归平静( 三 )


老张并不主张学生到工地上来吃饭,不是因为学生来了后吃不上热菜,而是觉得这些菜质量还不够好 。“这里是我们吃的,不是给这些孩子吃的 。”老张的儿子在湖南一所重点大学读大三,他没听儿子说过学校食堂不好 。
工地餐被学生吃火了后,当地城管等部门加强了对大学城路边摊贩的管理,平时卖烧烤、煎饼、炒饭等三轮车摊贩,都集中到了工地外的一块空地上 。晚上的时候,很多学生走进这里,一边逛一边买些小吃……
回工地宿舍的路上,老车拐进这片学生夜市,便有些想念在四川绵阳读大一的女儿了 。他给女儿拨了一个视频电话,问女儿学校旁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摊点,晚上是不是也会出去吃 。
文博路就像一个舞台,一场“无声的对话”在学生和工人之间悄悄地上演 。在这里,工人们“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学生们则“看见”了自己的父母 。小卿说,以前常常理解不到父母的辛苦,现在保持了距离,远远地看着,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
卖快餐的摊主们:
随工地迁徙,他们仍然坚守在这里
对于工地餐的菜品质量,王辉拍着胸口说“绝对没问题” 。他说每天晚上去超市买菜,认真选,认真洗,这些菜自己也在吃,还在读中学的女儿也会吃 。
“我们竞争也很大,好不好客人一清二楚 。”在这四家摊主中,36岁的王辉是最晚入行的,但也有一年多的经验了 。他去年在工厂门口卖过炒饭、快餐,后来才搬到了工地边上 。
王辉以前学过厨师,刚结婚时跟妻子开了两年餐厅,后来又回老家搞生态农场,养“跑山鸡”,开农家乐,后来进入快餐这一行 。

红星深度丨大学生吃火的工地餐:“网红效应”消退,一场热闹之后重归平静

文章插图


↑王辉和妻子一起经营快餐
47岁的曾中贵厨艺是在部队炊事班里学的,从部队退伍后,他在饭店当过厨师,后来又自己开餐厅 。10年前开始卖快餐,一开始在门市里,几年后开始随着工地迁徙 。
目前,他又在装修刚买的门市,决定重新“安定”下来 。他说卖快餐不是辛苦,是“累,特别累” 。夫妻俩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忙得“脚不沾地” 。
22岁的王旗丽和男朋友一起经营着摊点,她的父母2017年就开始在工地卖快餐,读了三年职高会计专业后,她帮着母亲一起卖了两年 。两年前跟男朋友“另立门户”,重新找了一个工地支起了摊位 。
王旗丽说,工地里多少人,工程进度等,他们都要随时了解,“差不多每半年换一个工地” 。因为只卖中午一顿,王旗丽可以睡得早一些,“年轻人,总要贪耍一点 。”
但她依然觉得做快餐特别累,每天都是紧张的 。她每天计划的量是150份左右,“硬菜”很多,利润不大,不能请人 。“有时候就盼着下一场雨 。”王旗丽说,下雨工地不开工,学生也很多不出来,她就可以不出摊了,可以“踏踏实实”地休息一天 。
网上走红后,王旗丽原想利用这波流量,开个抖音号,专门记录一下自己卖工地快餐的日常,她觉得会有人关注——大家应该会有好奇心的 。但她后来放弃了,“我不能分心,努力做好快餐已经不容易了 。”
红星深度丨大学生吃火的工地餐:“网红效应”消退,一场热闹之后重归平静

文章插图


↑工地食堂里,就餐的学生比工人多
摊主老刘很得意,前些天有上海的采访人员给他打过电话 。说看到他在抖音上发的视频,想跟他了解一下最新情况 。他很爽朗地答应了,说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化是摊位上没办法生火了 。
比起其他三家,老刘的生意目前相对来说要差一点,他以前是开店卖烧腊的,疫情期间店子难以为继,他才开始卖快餐 。现在疫情过去了,他打算再重新把店开起来,就在大学城里,学生会喜欢的 。
3月20日,星期一,王辉的摊位总共卖出了100多份快餐,顾客中,学生和建筑工人各占一半 。晚上8点,文博路渐渐安静下来,没有人会来吃饭了,夫妻俩把剩下的菜倒进桶里,收拾摊位准备回家,但还不能休息 。他们还要赶去超市买菜准备第二天的工地餐,并计划加两道大菜“白斩鸡”和“烧鸭子”,希望生意会有点起色……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杨灵 摄影报道
编辑 何先锋 责任编辑 魏孔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