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乐器埙 古代乐器大全埙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乐器大全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
埙的由来
壎,乐器也 。以土为之,六孔 。——《说文》 。字亦作埙 。
埙箫管 。——《周礼·小师》 。注:“大如雁卵 。”
调竽笙壎箎 。——《礼记·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 。——《诗·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 。——《诗·大雅·板》 。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
礼乐壎坎音也 。——《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古代的乐器埙 古代乐器大全埙】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 。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
埙的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 。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 。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
埙的发展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
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 。
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
埙的历史
埙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中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距今6870±90年,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文化遗址的哈喇海陶埙高5.4厘米,腹径5.9厘米,口径1.4厘米,厚0.25厘米,材质为加砂红陶,形状似梨形,结构原始,只有一个吹孔,无指孔 。[1]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 。
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 。在宫廷音乐中,埙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 。颂埙形体较小,像个鸡蛋,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
清朝时期,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 。到目前为止,《棠湖埙谱》是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无论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 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 。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 。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 。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