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来历和习俗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这个节气在古代也有着很重大的意义,所以也有着很多有趣的民间风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立秋的来历和习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来历

立秋如何养生

立秋的习俗
1立秋炖大肉,意为贴秋膘
贴秋膘儿之俗自古有之,盛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贴秋膘儿可是咱老北京人的妈妈令儿 。

满人在北京建都后带来吃烤肉之习俗,每逢入秋,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食烤肉 。民国时,北京有 “烤肉三杰”,即后海银锭桥旁的烤肉季、宣武门内的烤肉宛和天桥市场的烤肉王 。
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及百姓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 。
2立秋要 “咬秋”
“咬秋”亦称咬瓜和吃秋 。清人张焘写的《岁时风俗》中早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免腹泻”的.记载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
3立秋要尝秋鲜儿
老北京时城乡的老百姓有 “尝秋鲜儿”的习俗 。旧京时秋后新粮一上市,那四合院、大杂院里的主妇们就都忙着去集市或粮栈买新粮 。
4立秋要服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5立秋日称人
称人之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 。古时看人的身材好坏没有如今的体检之法,只看胖瘦、脸色好坏和体重减了还是增了,并有以肥胖为美之俗 。借以此评量燕瘦环肥 。
<<<返回目录
立秋的来历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那立秋的来历是怎样呢?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
立秋的由来主要是与农事有关,沿用至今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
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
<<<返回目录
立秋如何养生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