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要有什么的精神超星尔雅 做学问要有什么的精神

做学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且还要每日精进,不能荒废 。要只是浅尝辄止,就不叫做学问,而是糊弄自己,糊弄别人,也不会得到什么真正的学问 。
王国维曾经论述过古今成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大学问者就是在追求“伊”,要耐住寂寞,要忍受苦苦追寻的无奈,还要坚持,坚定信念,当然更要四处寻找,寻找资料,在茫然无所获的时候,停住脚步,那个“伊”就在灯火阑珊处 。用“伊”来形容灵感也是一样的,要人有苦苦追寻的过程,毕竟灵感不会光顾空空如也的头脑 。于是,做大学问的境界就有了 。
做学问就如同学走路,要一步一步走,而不能一开始就飞奔 。要是一开始就飞奔,准得摔倒,甚至被摔得一辈子都不想走路了 。一步一步走,再长的路也在的脚下,要用脚去丈量 。做学问要一点一点来,广泛搜集资料,慢慢爬梳,还要旁征博引,寻找更多的证据 。要是非得一天做出来,就费力不讨好了 。毕竟,很多学问前人已经做过,今人再做就得站在前人的学问的基础上去做,而不能自以为另辟蹊径,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其实,今人思考的很多问题,前人都思考过,今人做的学问,前人也做过,只不过不是很深入,也不是很到位 。当然,很多前人的学问也是很到位的,甚至超越了古今,到现在还在起作用,让今人无法超越 。比如,古代诗词的创作理论,到现在人们也无法超越 。爱因斯坦研究的物理学成果,很多到现在都让人们惊讶,而不能超越,甚至认为是科幻 。
老子说:“为学日增”,说明做学问要靠积累知识,不断读书,进而积累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 。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再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收获,这就是有为之法,也是有为之道,靠慢慢累积,而不是一步登天 。外国有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每天学习一项技术,或者读某一门类的书,每天都在学习,等累积到一万小时的时候,学习的人就会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 。其实,这就是学习,也是做学问的精神 。当然,有很多人都论述过做学问的精神,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说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强不息,而不能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 。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说的是做学问要有兴趣,还要“志于学”,向着一个方向努力,而不能三心二意 。陶铸说:“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说明做学问要精,要善于在每个细节上深究,要吃透学问,而不能囫囵吞枣 。
【做学问要有什么的精神超星尔雅 做学问要有什么的精神】 西汉的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说明人生的三个阶段学习的精神,少年好学就好像初升太阳的光芒,不是很热烈,但很有朝气,后劲儿无穷;壮年学习,就好比正午的太阳光,热烈,饱满,充足;老年学习,就好比灯烛发出的光,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了 。为什么要论述人生三个阶段的学习?因为古人提倡终身学习,有“活到老,学到老 。”的俗语 。也就是说,他们要想做学问,从小时候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 。从小学习和背诵圣贤书,学习做文章的诀窍,要自己亲自做文章,参加科举考试,还要孜孜不倦地阅读古籍资料,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还真的不容易,而这种做学问从小时候的学习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竟,人生苦短,人不能一辈子钻在学问里不出来,那样就成了做学问的疯子 。
不过,古人已经尽量在利用一生的时光做学问了 。要是利用一生的时光做出一门学问来,还能写出书籍,流传久远,就算是功莫大焉了 。也就是说,古人要想做学问,就要从小下功夫,用一生的一些时间来刻苦钻研,而且很注重“为学日增”的特点,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习,慢慢掌握 。随着人的成长,学的知识也在增多,难度也在加大,并且要老师严格监督,丝毫不懈怠 。如此一来,孩子长大后,成才的几率大大增加 。
孩子从小就背诵很多古文,虽然不大懂意思,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慢慢掌握背诵古文的意思,也会豁然开朗,一通百通 。也就是说,古代的孩子要是从小学习,就会朝着做学问的方向努力,虽然以后不一定成为大学问家,但是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也会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事一丝不苟 。即便那些贪官们搞权力寻租,也是一丝不苟,做得滴水不漏 。皇帝派人检查的时候,查出来的毕竟是少数,或者查出来的那些贪官们只是派性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如此来看,做学问的精神就有点用的不是地方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