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是大发明还是大阴谋?我们该如何看待未定的历史?

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地动仪图片被从历史教科书上删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关于地动仪的争论又火热了起来,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地动仪的发明 。
一、历史上的地动仪
地动仪是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探测地震的仪器 。《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蟾蜍,是虾蟆也 。蟾音时占反,蜍音时诸反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地动仪复原模型
寥寥不足二百字阐述了地动仪的仪器形制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神事迹 。不过也正是因为记载的简短和早早的失传让候风地动仪变得扑朔迷离 。
二、地动仪是伟大发明的有利证据
第一、 张衡出身名门,学问渊博,有充分的时间和能力 。
南阳张氏是东汉的名门望族,张衡祖父张堪历任蜀郡太守、渔阳太守,更是著名的“圣童”,可见张家的基因很好 。出身名门又有优秀基因加持的张衡更是勤奋刻苦,不仅进入最高学府太学深造,还四处游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张衡比起一般的儒生更擅长术学,这让他制造地动仪有了可能 。

自永初五年(111年)至阳嘉元年(133年)期间,张衡的官职虽有变动,但主要还是出任太史令 。太史令除了修缮历史外还要负责天文、历法,因此张衡有着大量的时间去专门研发地动仪 。
第二、 张衡研发地动仪期间的地震活动极为频繁,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标本 。
在张衡担任太史令的20多年里,已记载的地震有18次,同时还有不少的山崩和地裂 。此时的地震并不是小打小闹,常常是“郡国十三地震”这样的大地震,更有“郡国四十三地震”这样的地狱级别 。要知道,东汉郡国总共100多个,这可是半个国家在颤抖!
在这种“千年难遇”的实验机会下,张衡研发出候风地动仪不是没有可能 。
第三、历史中曾有记载地动仪图式的书籍流传 。南北朝时期的信都芳撰写的《器准》和隋朝临孝恭的《地动铜仪经》对地动仪的图式和制作方法都有记述,不过这两本早就失传了 。
【地动仪是大发明还是大阴谋?我们该如何看待未定的历史?】抛开高大上科学原理不谈,从这些依据看来,张衡制造出地动仪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
三、质疑:地动仪的阴谋论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图片是20世纪59年代考古学家王振铎先生依据《后汉书》记载和地震学原理制作的复原模型,但是由于不能正常运作而广受质疑 。这也是本次历史教科书删除图片的重要原因 。

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家着手对地动仪进行复原,并制作出有震感反馈的地动仪模型,不过依然无法复刻地动仪的探测事迹 。方舟子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现代复原地动仪并不科学,古代地动仪的故事更是编造的 。
当然,打假的不止方舟子一个人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提出质疑:“如岭表兼海中洲渚频动,居人以为常也 。此仪可验,则扬州之分,日日时时落丸也 。”
山海一代地震多发,那东南扬州方向是不是要天天有铜丸掉下来?这样说来,地动仪确实有诸多可疑之处 。本文在此提出一个阴谋论 。
张衡当了20多年的太史令不得升迁,于是在阳嘉元年(133年)铸造了候风地动仪 。有意思的是,从永建四年(129年)到阳嘉元年(133年)的4年内没有地震发生的记载,候风地动仪却神奇般地诞生了 。那这候风地动仪就不那么靠谱了!
更关键的是,候风地动仪诞生后,板凳坐穿的张衡突然间就高升了!《张衡列传》记载:“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
一个天天看报纸、喝茶水的闲职老干部突然间晋升为要害部门领导,并且成为皇帝身边同出同住的大红人 。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
有个地动仪呗!汉顺帝刘保自延光四年(125年)即位以来,东汉大地基本上年年都要抖一抖 。房塌人死,政府救灾要花钱就罢了 。神学色彩浓厚的汉代认为灾异是上天对于当政者的不满,这就让汉顺帝很心虚了 。突然有人证明地震和皇帝无关,这汉顺帝自然会把他拉到身边来好好聊聊了 。张衡就这样高升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