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10篇( 三 )


四、细节描述的夸张性
所谓的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儒林外史》在很多章节中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以充分显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
例如: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小说第六回,写他为了白坐船,死赖船钱,别有心机地导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变成几百两银子料药”的戏,他竭力夸张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贵的出身”,为了省几个船钱,颠倒黑白,并以官欺压百姓,可见其阴险狡诈,可恶之极,这也能够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
小说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为了夸耀孙家老太太对自我的重视和富贵,说:“孙家老太太,戴着凤冠,穿着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间,脸朝下坐了;我头上戴着黄豆大珍珠的托挂,把脸都遮满了,一边一个丫头拿手替我分开了,才露出嘴来吃他的蜜饯茶 。”王太太以为自我这样说能够耀自我,满足自我那颗虚荣的心,却不知夸张地展示了她自我庸俗可笑和自以为是的一面 。那个样貌吃茶,与其说是享受富贵,不如说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讽罢了 。这些例子精彩的描述都因运用了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加真实地接露了问题的本质 。
结语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此刻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述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能够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运用到了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2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 。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 。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
两年前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手捧着课本,边来回踱步边瞄着课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 。教室里,我们听着老师讲解的吴敬梓描写的严监生,时而交头接耳谈论,时而捧腹大笑 。依稀记得老师在点评严监生的片段时提到过,本文字里行间,每句话,每个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体会出严监生吝啬的性格,但全文都没有出现过“吝啬”二字 。

这几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对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再去品味严监生的片段,也不难想象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番场景了 。
严监生在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不为钱,不为地,就只是为了那区区两茎灯草!恐浪费了油 。直至赵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气 。这一个行为实在是让读者哭笑不得 。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烂在仓库里了 。这种行为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是节约,但更好的表达方式应为“吝啬”,似乎更合理 。
吴敬梓靠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构造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画面,为了一盏灯茎,他居然始终不忍这么咽气,让读者瞪大了双眼 。
中国的科举制发源于隋朝,流传了好些年 。不知多少人,因为一次中榜,顿时将自己封闭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压力一股脑全倾倒了出来,为了能选上官而盲目跟随大众的脚步必然是错的 。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 。有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寻到严监生的影子 。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标奔跑,即使目标达成,会不会抱怨,会不会变得贪婪了呢?
书中也有这样一位人物,开篇的王冕,他也天资聪颖,不愿交朋友,当然也反对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隐姓埋名,认为那儿才是所属他的人生观点,与严监生大相径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