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一等奖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最新( 二 )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 。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 。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篇3】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 。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 。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 。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 。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 。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 。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 。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 。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 。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 。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 。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 。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篇4】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 。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 。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
傅雷是我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 。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