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祸起萧墙什么意思】祸起萧墙释义如下:
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祸起萧墙
拼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出处: 汉·蔡邕《刘镇南碑》:“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 。”
成语典故
公元前659年,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信公 。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镇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 。
从此,费地成为季友的私产,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 。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藏,谥号季文子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 。
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 。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并吞过来 。于是他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征伐颛臾 。
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周成王时成为鲁国的附国 。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 。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 。
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因为季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孙氏的家臣,他们对孔子解释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占领,将来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 。孔子说:“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灾难 。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如果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履行仁义礼乐,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
可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想季氏的忧患,恐怕并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萧墙之内吧 。”一语点破了季氏欲征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是源自孔子的这句话,以后常用来比喻祸乱出自内部 。
祸起萧墙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意思 。
成文用法:
祸起萧墙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运用示例:
汉·焦延寿《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 。”
晋·慕容垂《上苻坚表》:“臣才非古人 。致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 。”
唐·王翰《古长城吟》:“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
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墙 。”
祸起萧墙的成语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 。季友原本与国君鲁庄公是同胞兄弟,又为辅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与国君争权 。
季康子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与鲁国国君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他准备去攻打颛臾,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 。
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来自宫室之内的祸患 。因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壮大势力,专横跋扈,一定会寻机惩治季氏 。祸起萧墙,同室操戈,人们要多注意内部存在可能发生的危险 。
“祸起萧墙”的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1.“祸起萧墙”读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2.“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
3.萧墙,是古代国君宫室大门内(有人说是大门外)面对大门的门屏,又称“塞门”、“屏”,和后代民居大门的照壁有点相似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萧墙之内指的是宫内 。《论语季氏》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 。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的宫内,也就是指的鲁国国群鲁哀公 。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内部祸乱称作“萧墙之祸”,或称为“祸起萧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