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蜀御魏
公元222年(黄武二年),骆统随陆逊在宜都击败刘备,战后升任偏将军 。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向孙权请求乘机进攻蜀国 。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 。骆统与朱然、陆逊认为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上心怀险恶奸计,因此应迅速撤兵 。不久,魏国果然出兵,吴国三面受敌
同年,曹仁率军进攻濡须,另派部将常雕等攻袭中洲,骆统与严圭共同抵抗并将其击败,骆统因功被封为新阳亭侯 。[9]
英年早逝
骆统后来任濡须督 。他多次陈述有益时政的见解,前后上奏书数十次,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很有道理,其中尤其是他估计招募的措施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容易使百姓产生叛离之心,应当急切绝止,孙权与他反复辩证,最后还是按骆统的意见处置 。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
拓展:
文言文结构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2.“为”“为……所”表被动 。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③为予群从所得 。
④恐为操所先 。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定语后置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